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消费时代的意义生产--兼对当代社会审美现象的思考

关键词:消费时代,意义生产,审美文化

  摘要

  20世纪下半页以来,消费时代的来临使得美学学科的生存语境及话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逻辑大行其道的消费社会里,美学已经与商品生产普遍结合起来,由此也引发了美学学科身份的认同性危机,即美学视野的解体。生活的审美化与艺术的生活化改变了美的内涵,取消了美的自律性;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合流以及学术和知识生产向"文化资本"的转变使美学丧失了批判现实的超越性距离;消费社会的诱人景观消蚀了"审美救世"之美学精神的感召力。这一切确证了一种客观的文化存在:消费时代已然成为美学生存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语境。与此同时,对消费时代人类审美现象及问题的关注,不仅贯穿于20世纪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引起诸如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后现代重要思想家的不断思考与探索,也在近几年来使中国美学界将目光聚焦于 "消费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当下性研究。基于对国内外人文思想界消费文化研究现状的考察,本人拟从意义生产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消费时代文化语境的阐释以及对当代社会审美现象的思考,希望能在找寻意义建构之路的旅程中做出有益的尝试。 论文的第一部分从"消费"词义的历史演变入手,重点分析了广义的"消费"所具有的三个层次(即使用价值的消费、交换价值的消费和符号价值的消费),以及与此相关联的西方消费文化演变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在其中的第三阶段,即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人们的生活重心转向消费,尤其是满足欲求、具有符号象征含义的消费,后现代消费文化由此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当消费成为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和一种建构认同与差异的交流体系时,消费时代也就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语境:消费主义文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认同方式,其影响还波及到了艺术和审美领域,使审美活动和艺术产品的生产受制于经济和消费逻辑。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呈现出来的特点决定了其悖论性的存在:人们在享受日趋繁荣的消费社会带来的物质上的便利舒适和消费文化提供的自由快乐的同时,却又日益陷入消费时代带来的精神困境之中。 论文的第二部分首先指出,在今天这个物品极大丰富的消费社会里,作为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鲍德里亚语),消费意味着意义的生产,消费时代的意义生产与这个时代的文化逻辑,即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逻辑密不可分。在对意义生产的哲学、美学阐释中,本文指出,人作为有意识的高级生命,能够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同时当作自己的对象来加以认识和思考,从而使自己在物质生活世界之外拥有自己的意义世界。消费是消费时代人们生活的重心,但此时的消费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也是人们进行意义生产的重要方式。消费时代的物品不仅是商品,而且还是象征物和符号物;不仅是一种所指,也是一种能指。后现代消费主义的文化逻辑所造成的意义的"内爆"不仅消解了意义,也模糊了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界线。同时,消费时代的美学在凸显后现代形式的重要性时,使内容成了形式的牺牲品,使"媚俗"成为消费时代的审美风尚,也使自身成为宣扬消费意识形态的有效手段。 论文的第三部分描述了视觉文化、媒介文化和身体文化这三个消费时代典型的审美文化现象。首先,艺术与生活界线的消失以及形象与商品的内在联系使得消费社会的文化日益趋向视觉文化,在以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其次,随着传播媒体的发展,广告、时尚期刊等媒介在布迪厄所说的"新型文化媒介人"的推动下,经过对符号意义生成流动的管理,正在建构新的"现实",重新建构人们对现实的认知方式,使人们满足于享受媒介提供的符号信息,自愿接受媒介符号的牵引。最后,在消费文化中,人们赋予身体在建构自我方面以重要的意义,身体所拥有的符号/象征价值的大量出现,使其越来越成为现代人自我认同的核心。通过对上述现象的分析,可以看出,消费主义把文化发展的目的归结为娱乐、消遣,而娱乐消遣追求的是感官刺激和非理性的文化享受;在文化华丽诱人的外表下,是内容的空洞,意义的丧失;而当大众毫不设防地被吸引时,距离感的消失也就导致了其主体地位的消失。 论文的第四部分在以上的理论梳理和现象反思的基础上,指出在消费时代进行意义建构的契机:第一,树立文化的人文导向,以人文精神的柔性力量和价值取向,克服消费时代的文化悖论,努力使经济发展和人文文化形成新的协调与进步;第二,重建艺术审美价值,使艺术文化消费走到健康合理的轨道上来,体现出娱乐享受与审美精神的和谐统一,体现出一种由感性层次到心境层次,再到精神人格层次的不断递进和升华的过程;第三,确立意义生产主体性,努力实现信息消费时代传播的"主体间性",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和民主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