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承担了前所未有的重担。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今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培养了一代代优秀人才。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显露出许多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问题。新的教学改革已成为我国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即试图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本文共分五部分,分别从建构主义的发展及基本理论概述;化学学习特点;建构主义理论对化学教学的启示,教学模式及方法;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教学实例等几个方面论述建构主义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指导意义和具体的实践应用。 文章在第一部分综述了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其基本的理论框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主体对于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认识不是主体对于客体的实在、简单、被动的反映,而是主体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据所进行的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该理论具体表现在它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以及学习环境、学习评价等方面。 知识观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的客观的反映,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将不断得到深化。 学习观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通过“同化”与“顺应”使个体的认知结构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 学生观 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已形成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对每种现实问题均有各自的解释。 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应该是真实复杂的,在这个环境中社会协商、交流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以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学习评价 应该是多标准的评价。 在第二部分中,具体分析了化学认知结构特点、化学学习特点以及化学学习过程的一般结构,详尽地论述说明了化学课堂教学工作适益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学生的积极活动为基础,以智力参与为前提,以个人体验为目的的学习者对化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本文又从多个方面分析了传统化学教学的弊端及其产生根源:传统的化学教学更多地强调了认识的客观性,忽视了认识的能动性;混淆了高级学习与初级学习的界限,使教学工作脱离了现实,知识缺乏良好的可迁移性,过分强调了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限制了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针对化学学习的特点及传统化学教学出现的问题,文章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了建构主义理论对化学教学的启示,以及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种基本教学模式及方法,该部分是文章的核心。 建构主义理论对化学教学的启示为: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既是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教学动力的巨大源。主体性的发挥,要求重视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经验,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获取知识的实践性、理解性、反思性以及认识的差异性。 准确把握教师在化学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从知识的传递者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高级合作者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化环境的创设者。 建立公平合理多标准的评价体系,是提高化学教学的关键所在。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进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到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化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有如下几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随机通达教学,支架式教学,情景性教学等,针对不同的知识特点,教学中应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不同的教学五一节。 作为对理论分析的具体应用,文章第四部分尝试了建构主义观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以及学习环境(非教学环境)的设计等。化学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为:分析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景,提供充分的信息资源,自主学习设计,实施有效的评价,强化练习等。 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个教学实例,并对其教学过程给予了分析评说。在这个实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意义建构的教学设计思想,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其效果是良好的。 建构主义人微言轻一种学习的哲学,其发展是漫长的,日渐成熟的,在其具体应用于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开阔了人们对化学教育的新思路,为化学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新的改革方案,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它自身的不足。对此,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关注并投身于我们身边悄悄进行着的这场学习的革命,为开拓出一条合乎我国国情的学习新思路而共同努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