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青岛大学法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网络
【答案】社会网络是指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的个人之间的复杂联系网。社会网络具有五个特征:
①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业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
②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③社会网络是经过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
④社会网络对个人来说具有效益;
⑤社会网络是相对稳定的。
2. 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答案】结构式观察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观察计划而进行的观察。非结构式观察则事先对观察范围和程序不作严格规定,而是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机决定的观察方法。
3. 社会保险
【答案】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主要对象,针对其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等生活方面的风险,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动用自己和社会的力量,聚集一定的经济资源,并运用社会互助机制去应对风险,进而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制度安排。
4. 社会事实
【答案】社会事实是指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一个概念。涂尔干的这一界定包含了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或心理)现象的三个突出特征: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 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约束力; 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
二、简答题
5.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有哪些特点?
【答案】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有以下主要特点:
(1)与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相比,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具有明显的人为色彩。许多后发外生型国家的现代化实际卜是对来自外部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过去的殖民地经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现实与潜在的威胁,自己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这些都会使这些国家的政府、领导人和
人民自觉地将现代化作为维护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即使是在本社会内部缺少现代性积累的情况下,也必须强行启动现代化。因此可以说,这种现代化实际上是落后国家为摆脱现状、加速社会发展所做的一种自觉的努力。表现在实际的现代化进程中,不仅政府要直接介入现代化进程,并往往成为现代化的最主要的推进者,而且,由政府制定和组织实施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往往成为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工具。从实践上看,有的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确实由于目标过高,不切实际而受到挫折,但就总体而言,由政府进行的有计划的现代化努力,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一个国家越是落后,这种作用就显得越是突出。
(2)如果说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的主要手段是创新,那么,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特别是在其初期阶段上,主要的手段则是采借。在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开始启动的时候,现代化己不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
①这意味着后发国家可以在早发现代化国家的现状中间接看到自己现代化的前景。
②在早发内生型国家那里,现代性因素己有了可观的积累,特别是在技术层次上,这些成果可以通过采借而得到。采借的过程当然会充满风险,但后发外生型国家不可能也不必要重复同样的创造过程,有选择的并附之以创新的采借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中(特别是初期)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段。采借而无需重复创造,无疑可以加快这些国家现代化的速度。
(3)自由民主而推动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社会力量则明显不同。
(4)现代化的起点低,在现代化启动之后会面临一系列的“补课”仟务。在许多后发外生型国家中,现代化的启动是较为容易的。一次成功的革命,一届新政府的上台,甚或是一次军事政变,都可能成为现代化的起始点。一夜之间,现代化的过程开始了。的愿望,都可以成为这种现代化的直接动因。然而,现代化的启动虽然用很外部环境的逼迫,国内人民渴望发展“简单”的方式实现了,但现代化启动之后所面临的问题却相当复杂。这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现代化起始时的条件问题。
6.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有何特点?
【答案】法律是对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控制手段,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力推行的社会规范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法律具有阶级性、广泛性、强制性和稳定性的特征。
(1)阶级性是指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本质是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广泛性是指法律的控制范围遍及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原则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强制性是指法律的实施以国家机器的强制力作为保证,对于触犯法律的社会成员,国家将运用强制力量子以制裁和惩罚;
(4)稳定性是指法律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不变的,因为法律从酝酿到制定有严格的程序,而且法律的稳定性也有助于执法严明、规范明确,有利于社会稳定。
7. 对社会问题的界定有哪几种不同的分析视角?
【答案】对于社会问题的界定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分析视角:
(1)社会病理学斯宾塞把社会看成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有机体,政府是有机体的头脑,邮政服务是有机体的神经系统,警察是有机体的长手臂。各部门相互依赖,凡妨碍有机体正常运行的人们或情况皆可视为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就像有害菌体侵袭人类健康一样影响人类社会,必须加以清除。他认为,社会病态是指社会关系中小协调的现象,包括个人违背犷社会道德的期望,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无法以独立自给的姿态奉献社会,并促进社会平稳持续进展。同时,剧烈的社会变迁使某些个人的社会化无法顺利进行甚至失败等。
(2)社会解组论社会组织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系统,是一种有组织的情境,在这个社会系统中,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一日一出现某事件改变了某部分功能,其他部分必须重新协调以适应这种变化,否则会使各部分彼此间脱节,丧失其效用,各部分之间缺乏适应或适应不良就会产生社会解组现象,逐渐造成社会问题。
(3)价值冲突论价值冲突论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价值和利益冲突。价值冲突论指出,社会问题之所以不可避免,并非因为社会解组的缘故,而是由于不同的群体拥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不同的利益,彼此对立,一旦双方发生摩擦,就滋生出社会问题。因此,社会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予以界定:一是从客观情况看,即不同群体在相互接触和竞争中产生的利益冲突; 二是从主观意识看,不同群体对接触和竞争的方式、对物质和权力的分配方一式均存在认识差异,由此也会引发冲突。
(4)偏差行为理论所谓偏差行为,是指社会成员的行为偏离了某地位所规定的角色行为,违反了社会所期望的规范。一种观点认为,社会问题或偏差行为的产生不完全是因为价值冲突的结果,也不一定是社会解组造成的,而是社会提供给人们的机会不均等,使得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的途径可以顺利达到日标,而另一部分人却没有合法的途径,只好挺而走险,参与偏差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偏差行为的产生虽受社会解组的影响,但并非由社会解组直接造成,偏差行为是不恰当的社会化的结果。偏差行为理论强调的是角色,把研究重点放在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偏差行为的系统以及对偏差行为的社会控制等方面。
(5)标签论标签论源自米德的互动理论。标签论认为,社会问题就是对违反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所产生的社会反应。在社会群体中,偏差的产生是为了替那些犯法、构成偏差的人制定规则,并且还将这些规则应用到特别人物身上,将他们贴标签为“外来者”。因此,偏差并非个人行动的本质,而是山个别人利用规则制裁犯罪者而产生的结果,偏差行为者亦即被贴上标签的人,偏差行为即为人们加以标签的行为。
(6)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社会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建构的结果。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主观行动对客观事实的建构,它要搞清楚人们主观讨论的焦点问题本身是什么,即“人们主观认定的社会问题实际卜是什么样子的”,“怎样将问题开始认定为问题的”,“其他人对被认定为问题的概念的反应是什么”,“将这种事态界定为问题的后果是什么”,等等。
(7)批判理论批判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研究视角与前面几种理沦有很大的不同,它的主要着眼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