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1109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两级传播”模式
【答案】“两级传播”模式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传播阶段,信息总是先从广播和报刊等大众媒介传向“意见领袖”,然后再由这些人传到人群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也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一一意见领袖一一受众”这两种传播的模式进行的,即两级传播模式。
2. 潜网
【答案】布里德的研究表明,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所谓媒介组织内的潜网实际上乃是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青年记者所感到的束缚与其说是来自媒介组织,不如说是来自社会系统。
3. 完形趋向
【答案】完形趋向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总是趋向于整齐、规范、统一、完好,而力求避免残缺、凌乱、混杂、破损,是结构因素影响感知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完形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感知事物时总会受到所谓“结构因素”的支配。这种结构因素是指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一种先验的感知框架。根据完形学派的代表人物惠太海默、苛勒、考夫卡等人的解释,结构因素对感知活动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类似与相近、完形趋向、残缺闭合、共同命运。
4. 传播效果
【答案】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这个概念也具有下述双重含义:(1)在微观方面,传播效果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传播是指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2)在宏观方面,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5. 意义
【答案】意义是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意义的范畴涵盖了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包括意向、意思、意图、认识、知识、价值、观念等等。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意义普遍存在,并
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传播,实质上也就是意义的交流。意义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意义本身是抽象的、无形的,但可以通过语言以及其他符号得到表达和传递。因此,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6. 控制分析
【答案】控制分析是就传播者控制传播过程而言,它包括控制主体即“谁”和控制手段即“说什么”。按照拉斯韦尔所划分的五大传播要素来讲,即针对传播主体“谁”的传播研究属于控制分析,针对传播内容“说什么”是内容分析。但在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及其传播内容血肉相连,难以截然分开。因此,一般将传播主体“谁”与传播内容“说什么”合为一体,统归控制分析名下。
7. 媒介融合
【答案】媒介融合是指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丰富多样的传播功能融合于一个系统之中,实质是消费者可以用无所不能的终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获取各自所需要的服务。这一概念产生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一方面,随着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在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传统媒介的界限渐渐模糊,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媒介终端可实现功能逐步强大。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及文化潮流的发展与进步引发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并由此延伸到市场的“碎片化”和受众的“碎片化”,大众时代过渡为分众时代,媒介受众由以往的单向阅听人的角色转变为需要为其量身订制娱乐、资讯服务的用户。媒介与消费者的互动更加充分,传媒产业正以日益丰富的信息娱乐元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技术、消费者和产业背景共同制约着媒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8. 劳动界
【答案】《劳动界》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李汉俊于1920年8月15日发起创办的周刊,是中共创办的第一份通俗工人读物。用通俗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组织起来进行斗争。《劳动界》周刊内容设有演说、国内劳动界、国外劳动界、诗歌、小说、读者投稿等专栏。文章生动活泼,短小精悍,以生动的事例揭露了资产阶级压榨工人的罪行,启发下人的觉悟,共出版了24册,7927年1月终刊。
二、简答题
9. 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答案】1959年,美国从事社会学研究的赖利夫妇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系统模式。这个模式认为,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赖利夫妇认为,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也是现代社会各种传播系统中的一种。
在这个模式中,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微观的、中观的和宏观的系统,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每一种传播活动,每一个传播过程,除了受到其内部机制的制约之外,还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广泛影响。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
10.分析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及其操作步骤。
【答案】(1)内容分析法的定义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2)内容分析法的功能
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
(3)内容分析法的操作步骤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选择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体系、抽样分析过程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判记录和分析推论六部分。
11.简析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
【答案】1954年,施拉姆在C"E ·奥斯古德的观点的基础上,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该模式与直线模式有明显的不同。
(1)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
(2)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码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这个模式也有其本身的缺陷。首先,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至少从模式本身来看是如此),这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传播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传播资源以及传播能力等方面通常存在着差异,这种完全对等或平等的传播关系与其说具有普遍性,不如说是极少见的。其次,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适用大众传播的过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