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915现代教育技术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认知策略

【答案】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一种。指学生如何获取、选择、组织信息,复习学过的内容,将新内容与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以及如何保持和检索不同类型知识方面的策略。队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2. MUD

【答案】MUD 是90年代中期才开始在因特网上流行起来的多用户异步通讯系统,MUD 代表虚拟的多用户空间。

3. 信息技术

【答案】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

4. 教育信息化

【答案】教育信息化指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5.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

【答案】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传统合作学习的延伸和发展。它代表了两种趋势的汇合点,即普遍渗透于社会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学习方式的汇合。

6. 元认知策略

【答案】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认知由三种心理成分组成:一是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结果等方面的知识; 二是元认知体验,指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三是元认知监控,指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以自己的认知活动为对象,进行自觉的监督、控制和调节。

7. 教学设计

【答案】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者经常使用教学技术以改进教学。教学设计己经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被教育技术工作者广泛重视起来。

8. computerbasededucation

【答案】中文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一般可分为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和课程软件三部分。

二、简答题

9. 说明什么是个别化教学。

【答案】个别化教学是一种适合个别学习者需要和特点的教学。学生个别地自学,在方法上允许学习者自定目标、自定步调、自己选择学习的方法、媒体和材料。程序教学是个别化教学的一种形式,它的发展形成了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个性化教学模式。程序教学的基本原理如下:

(1)“强化”理论

①程序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斯金纳与桑代克同属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他们创建了关于学习的刺激—反应(S-R )理论,把学习看成是某种行为的形成,并通过刺激—反应—强化而实现。

②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 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己知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操作性行为则没有己知刺激,而是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好像是自发的反应。同样,相对应的也有两类学习:一类是反射学习; 另一类是操作学习。他把大多数人的行为,甚至所有人类的学习都看成是操作,在这种操作条件作用下,反应经诱发后,随即给予强化,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

③据此,斯金纳提出,为了使学生对刺激作出符合要求的反应,必须将教材“程序化”; 为了形成符合要求的刺激一反应联结,必须尽量避免不符合要求的反应,要将教材尽量细分为“小步子”,以便能在每个小步子中诱发出正确的行为来; 为了最有效地强化学习者的反应,必须在反应发生后“即时强化”。

(2)程序教学的要素程序教学采用的是一个仔细安排组织起来的教材序列,一已运用强化原则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或是未能掌握教材,那么,过错在于程序而不在于学生。一个好的成功的教学程序,应包含以下要素:

①小步子的逻辑序列。教材被分解成许多片段,安排成一个逐渐增加难度的、有次序的序列。学生从程序的第一步开始,一步步地前进。这不仅使知识的获得简单起来,而且能减少学生出错的次数,因为前一步己为学生对新刺激正确反应做好了准备。小步子强调了教材难度增加的渐进

性和从一个项目过渡到下一个项目的自然性。

②积极地反应。程序教学要求学生和程序间相互影响。

③信息的及时反馈。每当学生做出一个反应,程序就立即告诉他,是正确还是错误,这就是反馈。反馈出现得越快,强化或者消退也就越有效。即时的信息反馈能使学生避免一错再错。

④自定步调。通常的课堂教学都假定听课者是一个“中等”学生,而事实上他可能并不存在。学得快的学生常要被拖住,而学得慢的学生——虽然他也有可能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学生,又要被向前拉得过快。相反,程序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鼓励每一位学生以适合他自己的速度进行学习,允许学生在一个项日上要停多久就多久。这样,学生在以适当速度进行学习的同时,通过不停的强化,而得以稳步地前进。

⑤减少错误率。程序教材需要不断修订,以使学习者产生的错误减到最少限度。人与人是不相同的,但如果许多人都在程序的同一点上发生困难,那就表明这个程序需要修订。修订经常是在那些错误率高的框面上开始的,但也不尽然,因为在某一框面上产生错误,可能是由于前一个框面有毛病。修订是必要的,即使只修订一次,就不仅能使错误减少一半,还可能加快整个程序完成的速度。

(3)程序设计模式

程序教学的关键是编制程序教材。程序不只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排列,而是要根据一定的学习理论,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教材的排列顺序。程序教材的设计模式人致可分为两种,即斯金纳编制的体现他的“操作条件”原理的直线式程序模式和克劳德根据他自己在50年代为美国空军培训技术人员排除电子设备故障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的模拟教师指导作用的分支式程序模式。

①直线式程序模式

直线式程序是把教材分成一系列连续的步子,每一个步子很小。每呈现一步,要求学生做出一个应答反应,学生答错后,机器就呈现正确的答案,加以核对,得到强化,然后冉进入下一步。

这种直线式程序教材只提供一种掌握所学知识的思维途径,学生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规定的顺序进行学习; 程序中也只提供对学生反应正误的反馈信息或呈现正确的答案,而不提供启发思考的补充程序。

②分支式程序模式

分支式程序教材是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采用一些补习环路来修正错误,以达到掌握教材的目的。

学生学完第n 份材料后,如果答案正确,就进入(n+1)单元的学习,如果答错就被引导到

的分支补充材料学习。当确认己经掌握了第n 份材料后,再转向(n+l)单元的学习。对于“快”的学习者,可按直线方式通过主程序:而对“慢”的学习者,则要通讨子程序提供补充知识帮助学习,才能学完全部主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