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厦门大学哲学系803中西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答案】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由安瑟尔谟提出的一个证明上帝存在的理论。论证如下:上帝被设想为一个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不仅要在思想中存在,在实际上也要存在,否则,就与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发生矛盾。所以,上帝在实际上存在。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在哲学史上引法了激烈的争论,其中最著名的观点是:康德指出“存在”并不是一个谓词,否定了本体论证明。

2. 黑格尔的扬弃

【答案】黑格尔的扬弃是否定之否定,即辩证的否定,也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扬弃包含三个环节:①否定; ②在否定中对有价值的东西的保留; ③向更高的阶段的过渡。通过扬弃,前一阶段中积极的方面保留下来,外在的形式被克服了并且发展为新的阶段。他认为一事物被它的对立面台定,两者都失去了直接性,但作为环节被更高的整体所保留。它对原初事物的否定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有所改变和提高,同样它自身也在进行下一次的扬弃。

3. 苏格拉底方法

【答案】苏格拉底方法是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是指通过一系列问题与对话者进行相互质问,从而暴露出对话者的各种观点中的矛盾和不一致之处,并在反思这些不一致以及关于它们的可能答案的基础上重建这些信念。苏格拉底问答法不纯粹是否定的,也不只是为了揭示他的对话者的观念混乱,它是通往一个更好观念的方法。它不同于芝诺的方法,也不同于诡辩,它们只是在形式上彼此相似。苏格拉底采用问答法,在结束时并没有达到任何明确的结论,其目的在于让人们看到事物的本身他应用问答法的问题都不是琐碎的,而是关涉到雅典人所据以生活的概念和原则,通过运用这一方法,苏格拉底责问他那个时代的道德。

4. 德漠克利特的“原子”

【答案】德漠克利特的“原子”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原子”原意是“不可分割”的东西。他的原子具有如下特点:①内部充实的、不可分和不可入的基本粒子,原子虽然是构成一切具体事物的最后单位,但原子本身却是不可感知的; ②数量无限,性质相同,相互之间只有形状、次序和位置方面的差别; ③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由于方向不同而相互碰撞,形成漩涡运动并构成万物,受因果必然性决定; ④不生不灭的本原,万物的产生与毁灭是原子的聚散。他的原子论被人们称作是“打碎了的巴门尼德的存在”。

二、简答题

5. 简要叙述罗吉尔·培根是如何论述实验科学的优越性的。

【答案】罗吉尔·培根是提出“实验科学”这一概念的第一人,他认为:“没有经验就没有东西可被充分认识。”一切事物都须被经验所证实。在他看来实验科学有以下三方面的优越性:

(1)能够充分证明科学的结论。

罗吉尔·培根认为虽然推理可以排除那些自相矛盾的科学结论,但是只有实验科学才是确定科学的必要条件。推理是不够的,经验才是充分的。

(2)可以辅助其他科学达到他们自身的目的。

罗吉尔·培根认为只有通过实验才可以发现现象背后的真理。

(3)具有很强的自身实用性。

从事实验科学的研究本身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实际利益,从而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以此来实现人们的世俗目的。

6.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思想。

【答案】(1)希腊早期哲学家的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

①希腊早期哲学家们对事物的原因作了考察,如泰利斯的水、克勒的“四根”和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都是对质料因的不同说明;

②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企图在质料因之外寻找动力因,

③柏拉图主张用形式因统摄质料因。

(2)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阿那克西美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恩培多分别把动力因说成是爱恨和心灵;

①内涵

他的目的因是为了解释事物为什么运动,即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目的来说明它的运动。在《形而上学》中,他认为作为第一实体的形式是目的因,而作为目的因的形式是现实性。目的因是亚里士多德的独创;

②自然是有目的的活动。

在物理学中,他主张把自然看作有目的的活动,自然绝不会做无用或无目的之事,并用目的因说明自然物及其部分的产生和结构;

③事物具有实现自身本性的自然倾向。

他并不认为自然能像人那样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目的,更不认为自然必须满足人的目的,他所说的目的并不是有意识地去做出选择的目的,而是在事物之内事物所具有的要实现自身本性的自然倾向。这种倾向不一定会实现,会受到各种阻碍而不能实现,因而出现事物不能实现其目的的现象,有目的的自然倾向受到阻碍也是自发性和偶然巧合的原因。他还宣称上帝作为不动的动者,是世界的目的因。他的目的论对以后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7. 简要介绍芝诺悖论的内容。

【答案】芝诺为了维护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不变的一,他试图指出如果我们承认运动和变化,则会陷于自相矛盾。芝诺悖论有四个:

(1)二分法

“二分法”是运动着的东西在到达目的地之前须先完成行程的一半,而在完成行程的一半后,还须完成行程一半的一半……如此分割,以致无穷,因此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终点。

(2)“阿基里追不上乌龟”

如果阿基里和乌龟赛跑,乌龟先跑一段距离,当阿基里跑完这段路程,乌龟又向前跑了一段距离,当阿基里又跑完这段路程,乌龟则又向前跑了一段距离,如此下去,以致无穷,阿基里只可能无限的接近乌龟,但永远也追不上乌龟。

(3)“飞箭不动”

飞箭在每一时刻都必须占据一个位置,这一位置恰好等于其自身的长度。如果飞箭在某一时刻占据的位置等于其自身的长度,也就是说,匕箭是静止不动的。

(4)“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有两排物体,大小相同,数目相等,一排从终点排到中间点,另一排从中间点排到起点,当它们以相同的速度作方向相反的运动时,就会在时间上出现矛盾。

(5)意义

芝诺指出既然承认存在运动会得出上述四个明显与事实和感觉相矛盾的荒谬结论,那么存在不能是运动的,只能是静止不动的。他首次运用悖论的方法进行反驳,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亚里士多德称其为辩证法的创始者。这些论证的实质是用逻辑推理来否定经验观察,用理性证明来否定感官知觉,奠定了西方哲学把思想的对象看得比感觉的对象更加真实可靠的传统。

8. 简述斯宾诺莎的方法。

【答案】(1)方法论

①方法论是不能、也无需被证明的。

斯宾诺莎认为要证明一个方法是正确的,首先需要证明我们用以证明这个方法的方法是正确的,如此循环,没有止境。所以,他把方法论比作原始的工具,原始工具制造其他工具,却不需被其他工具制造。方法论告诉人们何为证明的正确途径,但方法论本身是不能、也无需被证明的。

②正确的方法论是对真理的反思。

方法论是反思性的,它无法在研究内容之前或之外获得,只能在对研究内容的反思过程中获得。因此,斯宾诺莎说正确的方法论是对真理的反思。方法论的反思始于天赋观念,天赋观念的真理性无需其他观念来证明。相反,它是其他观念达到真理性的工具和前提。

(2)真观念

①真观念是方法论的前提。

斯宾诺莎认为,真观念不仅是正确思想的出发点,还是方法论的前提。真观念既是对一定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