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1062新闻学综合之新闻评论教程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评论的时效性

【答案】评论的时效性是指新闻评沦“评得恰是时机”,“评得对社会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是“时间+效益”的一个综合衡量指标。换言之,新闻评论不仅要注意外化的时间标志,还需要讲究时宜性,即把握新闻评论发表时间上的度,一篇评论放在某个时间段发是否是最符合时宜的,这是一个“该不该发,该何时发”的问题,写作者和组织者都要因时因地因问题而宜。

2. 时务文体

【答案】时务文体是维新派创造的新型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文体在梁启超的《时务报》用的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更加熟练,又被称为“新民文体”。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像梁启超的文章那样谈论时务、宣传维新变法的文章,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

3. 编后

【答案】编后,又称编后小议、编者附记、编辑后记、编余等,是对新闻报道或文章的一点联想和发挥。它用于简要说明编辑部对有关新闻报道或文章的基本态度,目的是深化新闻报道的主题和报道思想,给人以深思的余地。编后的写作要求论题单一,分析扼要,不宜重复新闻中的事实,只要点出思想即可,可拟标题,也可不拟; 可以署名,也可不署。

4. 立论

【答案】立论,是指作者从正面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和态度的论证方法。立沦汇总常用的方法有事例论证、事理论证、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等。作者在使用某个比喻时,一定要强调该比喻的适用范围和它的不足之处,最终还是靠论证来解决问题。

5.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答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历史上第一份在中国境外出版的中文近代化报刊。它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和马礼逊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出版发行达七年之久。其目的是宣传“神理’夕,主要内容是介绍基督教教义和《圣经》、以及各国情况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性文章。这些文章都是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成,体裁有评论、记叙文、故事、诗歌等。在形式上,为了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形状就像一本中国线装书。在宣传策略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每月一期,免费赠阅,

主要读者对象是聚居在马六甲的华人。它的创办,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6. 系列评论

【答案】系列评论是指针对某一重大问题和事件而刊发的一组评论文章,一般在三篇以上。系列评论所反映的问题比较重大,而且涉及的面也较广,在一篇评论文章里很难说清楚、说完整,需要将重要的问题分割开来,一篇一篇地辨析和阐释。系列评论一般来说都是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分成若干小题目来做,各篇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系统。

7. 癸丑报灾

【答案】癸丑报灾,是指1913年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1912年宋教仁被杀后,新闻界的深入报道令当局颇为不满。1913年袁世凯当局对反对派的报刊开始进行清理,北京、广州、武汉、长沙等地的国民党报刊以及反袁报刊被全部查封,对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民力报》等,采取禁止在租界发行的办法,使其被迫停刊。此外报纸报人被警告传讯、打砸搜查、封门停业的事情时有发生,造成大量记者被杀被捕、报业萧条的灾祸。到1913年,全国报纸只剩139家,与1921年初的50多家相比锐减了300多家。时逢农历癸丑年,所以在新闻史上称之为癸丑报灾。

8. 网络新闻评论、网络评论

【答案】网络新闻评论,即时评、政论,是网民借助网站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就当前某重要新闻或某新闻事件进行议论和评述的文章,每篇字数一般在五六百左右,也有超过千字。和传统新闻评论相比,网络评论的优势明显。首先是传播主体的广泛性,充分体现它的草根性和民主性。它是来自人民、为人民的草根评论,广大受众是以主动而非被动的姿态,共享评论的发布、传播、交流的过程,成为评论的制造者和发布者,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性。由于网上评论反应及时,传递迅速,受众越来越多,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舆论,网络新闻评论己成为新闻评论的一种重要形式,丰富和完善了原有的新闻评论的体裁和样式。

9. 以理说事

【答案】以理说事,是指先针对社会出现的一般现象进行理论的阐述,接着以事例或数据对所论之理进行印证。这个理要说清楚,它可以是独立的,不依赖其他的东西而存在。我们所列事实是对它的补充,能进一步加深受众对它的认识。此刻的事实一定要为主题服务,还要符合评论所阐述理论的要求。不能道理上说的是这个意思,而事实反映的又是一个意思甚至是相反的意思。

10.广播

【答案】广播(这里指不包括电视在内的狭义的广播)是一种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内传送声音符号的大众传播媒介,它通过有声语言和音响表情达意,口说、耳听是其基本的传、受手段。

二、简答题

11.简述梁启超关于“时务文体”特点的淦释。

【答案】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最著名的报纸为梁启超任主笔的《时务报》,创办于19世纪90年代的上海。此时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己经发动并迅速推向高潮。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主将之一,其报刊政论感情奔放,笔端酣畅。他写过数百篇评论时事和介绍西学的文章,形成别具一格的“时务文体”。这种新颖的报刊论说文体,引起文坛的重视。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曾对这种文体的特点作过概述:

(1)“纵笔所至,略不捡束”,即信笔写来,不拘一格,既冲破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的古奥矜炼的局限,又兼收散文、骄文之所长,意至笔随,洒脱奔放。

(2)“平易畅达,时杂以但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即文字流畅,词汇新颖可读,使用新鲜的俗语和外来语词。

(3)“笔锋常带感情”,即感情充沛,饱含激情,文气跌宕,富有感召力和鼓动性。

12.党报评论能否做到全面准确与生动活泼相统一? 为什么?

【答案】党报评论能做到全面准确与生动活泼相统一,具体分析如下:

(1)全面准确与生动活泼并不矛盾。没有全面准确,花里胡哨的文字只能是持之无据的游谈; 没有生动活泼,再大的嗓门、再正确的道理也不会入脑入心。

(2)党报评论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全面准确不等于空泛枯燥、套话连篇,说一些永远正确的话,讲一些大而无当的道理。因而党报评论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力求使读者在轻松、‘渝快的阅读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3)党报评论只要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使用源于生活本身的“新鲜”语言,吸收富有表现力的时代语言,使评论同拍共振。适当借鉴文学表现手段,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把评论写得五彩缤纷、绚烂夺日,就能做到全面准确与生动活泼相统一。

(的评论文章要有优美的韵律,要有明快的节奏,要有个性化的文字。语意含糊的句子要改,不够有亮度的句子要换,不够简洁的句子要删。改、换、删之后还要朗诵,直到文字达到比较完善为止。

13.为什么报纸和广播电视都提倡依托新闻配发言论?

【答案】“配”评论是指为配合某一特定的新闻报道而撰写的言论。无论是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还是短评以及编者按、编后,它们都常常依托新闻报道发表。依托新闻报道配评论的好处主要有:

(1)有助于受众获得对新闻报道的立体化的认识。新闻报道一般是平面地向受众展示事物的现象。新闻评论通过对新闻报道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新闻事件的要点、实质,进一步阐明党的方针政策,从而使受众对新闻事件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清晰的认识。

(2)有助于编者主动及时地对某一事件或问题发表意见,表明看法,可以使版面中心突出,形式多样,既有大方向,又新鲜活泼,增加新闻报道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