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财神是中国民间广泛信仰的神灵,它不是指单一个体,而是一个群体的组合,在民间长期的信仰供奉过程中产生了各具特色的神貌特征。本文以中国财神信仰中前四位的武财神赵公明、关羽和文财神比干、范蠡作为论述对象。对中国这四位大财神研究现状作了脉络分析,宏观体现目前文武财神研究的趋势,进而从图像学角度对四大财神的图像特点及其异同进行分析。
首先对赵公明神格渊源和衍变进行探讨,两晋时期,“赵公明”以“瘟神”形象出现于文献记载当中。宋元时期,赵公明的形象开始转型,而这与宋廷所祭祀崇拜的先祖“赵玄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明代已出现“财神-赵公明”的确切记载,可知至迟在明代,赵公明的财神地位已被确立。在清代、民国时期,赵公明成为地方志记载中最为广泛的财神,说明其在民间的“财神”形象已深入人心。本文以描述赵公明相貌的文献记载为依据,结合历史时期流传的有关赵公明图像的艺术构成形式,在将两者比对的基础上,分析其神貌特征。其次,关羽的神格地位在历史时期基本上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由三国时期忠义战将到隋唐时荆州地区流行“祀厉”,以及传说关羽显灵玉泉而被封为珈蓝神的演变,再到唐后期《重修玉泉关庙记》对关羽显灵的借用,体现了其形象由“人”到“神”的转变。宋代关羽神格的持续上升,元代杂剧“单刀赴会”进一步传播了其传奇形象。明清时期“上关下财”年画的流传,以及各地关公庙宇的修建,则说明这一时期在民间很可能已将关羽作为“武财神”崇拜。在文献基础上,对关公庙宇与关公年画等图像构成进行分析,从图像学上分析武财神关公的形象标识元素,以及构图与色彩特点。再次,对两位文财神比干、范蠡,论述其前生为官做宰的处事作风:比干的前身是辅佐商朝纣王的宰相,因忠心诤谏得罪纣王,而被挖心致死。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奉旨封比干为“文曲星”。因他没有了心,就不会偏心,因而被民间视为不偏心的财神爷;范蠡是春秋末年越国有名的宰相,他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仇灭吴之后,功成身退,转而经商。他生财有道,三致千金,却又三聚三散,成为后世商人膜拜的楷模。总体对文财神图像特征进行分析:他们生前同为宰相,死后也因为文官身份被奉为文财神。在流传至今的文财神年画当中并无明显区别,有些财神年画中两位文财神几乎出自同一模板,肖像、服饰基本一致,只是有的年画稍作色彩区别。比干是含冤而死,为国忧心操劳却不得善终,其肖像也有瘦骨嶙峋之感;而范蠡官高爵显、生活优越,他的三聚三散也是富足、逍遥生活的体现,所以其肖像也略显圆润、悠然之态。本文对两位文财神形象的讨论,以其年画图像形式为主,主要分析他们在财神年画构图和色彩方面的特点。
最后,概括了这四位财神的神格演变与财神的神格定型年代,及其图像艺术特征,总结了这四位财神在出现形式、色彩和构图方面各自具有的特点,向更多的人展现中国民间财神的图像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其面向大众,走向世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