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广告学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看待广告作用的双重性?

【答案】(1)广告作为一种从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现象,既反映着社会,又反作用于整个礼会。积极健康的广告,对社会产生着良好影响,促进社会进步; 而消极庸俗的广告则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2)广告的基本功能是传递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广告获得有益资讯,开阔视野。广告的本质功能是促销,使广告与生俱来具备功利倾向,它终将人们导人商品世界,促成购买行为。这种导向,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如社会消费心理的不成熟)极易产生偏差,而导致人们对商品的盲目崇拜。有些广告为采用功利的宣传,容易造成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生活得是否有价值,主要看其拥有什么商品,而不在于其创造了什么。这种表现,易助长享乐主义的发展。

(3)广告作用的两重性,不仅仅是广告本身的问题。因为广告所反映的只是操纵者一一社会成员的观念和行为,而社会成员又生活在更为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当中。由于广告传播的重复性和广泛性,广告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巨大。我们必须对广告作用的两重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一面,以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如何规避名人代言广告的风险?

【答案】要规避名人代言广告的风险,要注意如下事项:

(1)名人代言广告宣传要在整个品牌战略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考虑成本和效益,不能盲从跟风。如果不适合做直接的名人代言宣传,可考虑“曲线救国”,采用暗的名人宣传。

(2)构建名人广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市场调研找到适合自己的明星代言人。在选择代言人方面要慎重其事,必须综合考虑形象、魅力、知名度、亲和力、可信赖度、现代感、权威感、受欢迎度等因素,再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而筛选出适当的人选。同时,在选择代言人时,还要考虑到“排他性”问题。

(3)提高广告创意水平,让消费者乐于接受。在有些情况下,名人与品牌或商品的关联性不强,就更要去设计巧妙的情节,找出名人与商品的连接点,将原本不相干的两个因素联系起来。

(4)建立名人代言的预备方案,防范因名人本身问题给代言品牌造成的风险。

(5)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能力。

3. 广告主题的构成要素包括哪些? 如何确立广告主题?

【答案】在广告中,主题是指广告所要表达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是广告作品为达到某项目标而要表述的基本观念,是广告表现的核心,也是广告创意的主要题材。

(1)广告主题的构成要素

①广告目标要素

广告目标是广告战略的核心。确认这一构成要素,一方面要考虑如何使广告「标符合企业的整体目标,另一方面要考虑广告目标融人广告主题的可能性,确保这种目标经过广告主题得以实现。

②信息个性要素

信息个性是指广告所宣传的商品、企业或观念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寻找并确定信息个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需要广泛了解广告产品和广告企业有关的信息,还要充分了解竟争产品或非竟争性的同类产品的各种特点,了解竞争产品广告的主题构成要素,然后研究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资讯材料,进行反复比较研究,提出多种备选方案,最后才能确定。

③消费者心理要素

同样,确认消费者心理要素也很复杂和困难。进入当今的买方市场时代,各种产品极大丰富,竞争激烈,消费者所关心的问题不再是能否买到某种商品,而是所购买的商品能否满足自我、表现自我、塑造自我,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在购买活动中已处于主导地位,理所当然该纳入广告主题的考量范围。确认消费者心理这一构成要素时,要尽可能充分利用广告调查及营销要素分析的资讯材料,尤其要注意目标市场的细分情况,尽可能使所确认的消费者心理要素能够准确地反映目标市场的心理趋势及人文特点,使广告主题与消费者发生更大的共鸣。

(2)广告主题确定的要求

①完整统一。即要同时具备广告主题的三要素又使之融合为有机的主题。

②显著。即广告主题能够最大限度地引起人们的注意。

③通俗。即广告主题要通过简单的形式将企业的理念、产品的特征、带给消费者的利益与承诺等信息准确地表现出来,易于受众理解。

④独特。即广告主题要具有与其他同类明显区别的特点,以便在纷繁的信息中独树一帜,给受众留下长久深刻的印象。

⑤协调。即广告主题要与广告商品和广告主的企业形象相一致,以免造成信息混乱。

③集中稳定。即广告主题要把握诉求焦点,比较单一,防止主题的多元化、分散化。

4. 消费者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案】消费者的类别从营销的角度看,消费者有各种各样的类型。运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就可以对消费者进行具体的分类。

(1)按照消费目的划分,消费者可分为最终消费者和产业消费者。

①最终消费者是为了满足个人、家庭需求而购买、消费某种产品或劳务的个体或家庭,又分为个体消费者和家庭消费者。

②产业消费者是在非最终用户市场中,购买用户制造其他产品或提供其他劳务,以及进行转卖等经营活动的消费者。产业消费者是组织化的消费者,但最终还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

(2)按照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消费状态来划分,消费者可分为现实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

①现实消费者是指己对某种消费有了需求,并且发生实际消费行为的消费者。

②潜在消费者是指对某种消费产生了需求,现实未有实际的购买行动,但在未来的某一时期内很有可能产生消费行为的消费者。

5. 广告主题理论与实践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案】广告主题理论与实践发展了如下几个阶段:

(1)独特的销售主张(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这一理论强调商品之间的差异,在实践中简便易行,因而在当时的广告界引起了强烈反响。M&M'、奶油巧克力的广告口号“只溶在口,不溶在手”,经典地诊释了USP 理论。独特的销售主张理论在以产品观念为核心的时代,具有明显的优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而某些差异对消费者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 因此这种理论在目前有着比较大的局限性。

(2)品牌形象理论(Brand Image)

这是由大卫·奥格威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来的。这一时期是从产品观念向市场营销观念转变的时期,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任何一种商品的畅销都会很快导致大量企业蜂拥到同一市场,模仿使“独特”再难持久。个企业要想在这种市场条件下生存和发展,仅靠自己的商品特点己远远不够。品牌形象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广告最主要的目标是为塑造品牌服务; 每一个广告都是对品牌印象的长期投资; 随着产品同质化程度的提高,产品中的差异性缩小,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附加值和心理感受。在这一理论基础上,CI 或CIS 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独特的销售主张与品牌形象理论的共同点是:确定广告主题基本上是从商品或企业本身出发,即从我出发,从里向外考虑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置消费者于不顾而以自我为中心确定广告主题的方法,明显表现出不适应性和局限性。

(3)定位理论(Positioning )

该理论的核心是定位并不涉及改变产品或企业本身,它只是涉及建立或改变企业或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位置。即“定位不是你对产品要做的事,定位是你对客户要做的事。换句话说,你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但由于实践的局限,当时的定位理论缺乏动态视角与发展的观点。《新定位》作者之一杰克. 特劳特认为:市场逐渐成熟后,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构思新的定位,就会陷入困境。定位理论的提出意味着广告主题应当建立在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上,而不是商品之间的差异研究上。

以上三种确定广告主题的理论体现了一种渐进的发展趋势,但并非后者取代前者,而是后者在吸收和兼容以前理论的基础上,随着市场经济和营销理论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6. 什么是整合营销传播?

【答案】(1)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关于营销沟通计划的概念,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以由外而内的战略观点为基础,为了与利害关系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营销传播管理者为主体所展开的传播战略。

(2)这一观点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美国营销大师唐·舒尔茨提出和发展的。整合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