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852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全球化

【答案】(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经营活动实际上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组织,这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己经萌芽。到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则大大加快了。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表现在: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和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3)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2.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答案】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兔。

3. 自由

【答案】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指的是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为、自主的状态。必然性即规律性,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自由王国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在必然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 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J 傀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4. 量

【答案】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

减和次序的变动。

5. 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资本原始积累是指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与迅速集中到少数人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前的历史阶段,所以称之为“原始积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

6. 矛盾的斗争性

【答案】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后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二、材料分析

7. 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其重要性何在?

【答案】(1)改革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建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不改变原有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具体体制所进行的调整、改良、变革和完善。改革是一种与社会主义相伴随的、推动社会主义前进的历史运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①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与以往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不同,不再具有剧烈对抗的性质,它不需要通过剧烈的矛盾对抗和冲突的形式来解决,只要通过改革,变旧体制为新体制,就能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②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但基本制度的实现有赖于具体制度的完善。只有通过改革这种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才能不断地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开辟新的前景。

③改革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手段。

社会主义制度和历史上一切新的制度一样,不可能一开始就十分完备。社会主义改革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条件下,使社会主义的体制和具体制度不断得到更新和完善,经常保持生机和活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巩固,更好

地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

(2)改革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中国社会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①中国社会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从国情出发的要求。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在社会改革中不断前进。

②中国社会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力一向,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展以前,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剥削现象和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性。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中国社会的改革开辟出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将伴随着改革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逐步地得到充分的体现。

③中国社会的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鲜明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从思想渊源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同时,这条道路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制度、体制和做法等方面,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与创新。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科学社会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使社会主义在中国获得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30多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世界和平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人类文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顺应了世界大势,体现了时代要求。

8. 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

材料1

“出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家合资,但本身不是价值。他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2

“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3

“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或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