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704政治学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政治系统的功能。
【答案】政治系统指政治领域与经济、社会等其他领域组成的一个结构复杂的网络,这一网络是由若干机构以及一个个行为模式所组成的,称为“政治系统”。运用系统思想,运用一般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将政治生活、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视为具有系统意义的现象,进行系统分析。政治系统属于人类社会的次级系统,这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根据社群系统(各阶级、阶层、集团等)的需要,通过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对各种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
政治系统在政治过程中的功能分为三种:
(1)系统功能,指系统维持和适应功能,包括政治录用、政治社会化和信息交流;
(2)过程功能,指政治要求与政治支持转化成权威性政策的过程,包括利益表达、利益聚集、政策制定或决策、政策实施等。其中政策制定或政策实施是政治过程的关键性阶段;
(3)政策功能,指政策的实际行为,包括政策输出和政策结果。政策无论成与败,都通过政治文化反馈到政治系统,对下一轮的政策过程产生影响。
2. 简述国家机构的特征及其设置原则。
【答案】国家机构,是指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它包括全部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国家日常活动的组织。
(1)国家机构的特征
①阶级性
国家机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机构是由该社会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所掌握的,为维护这个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统治服务。 ②社会性
a. 统治阶级总是以全社会的名义进行统治,国家机构的活动也总是以国家的名义进行;
b. 国家机构的活动涉及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
c. 国家机构的全部费用是由全社会来负担的。
③整体性和系统性
国家机构是统一的整体,是有机构成的组织体系。组成国家机构的各个机关之间既分别设立,又密切联系,既明确分工,又相互配合,并形成领导和指挥的网络,是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和权力系统。
④强制性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构的活动普遍地约束全体社会成员,要求全体社会成员遵守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而确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国家机构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特殊的强制力为后盾。
(2)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
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是指统治阶级在组织国家机构时所确定的不同职能的国家机构的相互关系原则,它是不同职能的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在国家机构设置原则方面的体现。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
①集权原则。集权原则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机构设置的通常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国家的最高立法、行政、司法、监督、军事、外交等大权集中于国王或皇帝一身,一切国家事务和决策均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国家根据国王或皇帝的旨意设立机构,这些机构全部向国王或皇帝负责,其主要官员均由国王或皇帝任命或撤换。
②分权制衡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有两层基本内容:
a. 按不同的功能把政治权力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b. 不同功能的权力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关系。分权制衡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上的贯彻,常常体现为按不同的功能权力设置不同的权力机关,如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等,同时这些机构之间具有相互监督、相互否决的权力,从而形成相互制约。
③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本质上是人民内部不同利益之间的一种政治协调原则,它承认人民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多样性,同时又确认人民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这种多样性和一致性,奠定了在民主基础上集中的政治协调原则基础。
3. 简述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性质和特征。
【答案】政治社团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社会团体。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宗旨是通过利益表达的一系列活动来影响政策,从而维护并增进其追求的利益。
(1)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性质: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从根本上说人们的利益是一致的,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也由于在职业、行业、性别、年龄等等方面的区别,社会上不同群体间必然存在着利益的差别与矛盾。然而这种冲突、差异和矛盾不具有对立性质,依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利益群体也不具有对抗性质,并且社会主义国家的所谓利益群体并不是完全自发地产生的。因而,它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力集团。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有组织的利益群体主要是政治团体,它们不是完全独立于政党和国家政权机关之外的利益群体,从法律形式上说,它们是群众团体,从其地位、作用看,它又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质。在一定意义上,政治团体的组织和活动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被规定的。
(2)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政治团体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①都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比如,中华全国总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只要是工人阶级的成员,无论性别、民族、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都可以加入该组织,实际上,大部分职工都是会员。
②有比较统一、规范的组织结构形式。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团体一般部没有同行的竞争者,没有
左右翼的工会之分,也没有保守与激进的妇女组织之别。成员的广泛、组织规模的庞大及其社会主义性质,使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冶团体基本上都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依行政区划,随生产和工作单位而组成。一般都具有比较严密的组织体系。
③小同政治团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差别和不一致,但这种差别和不一致是建立在它们的整体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作为政治上的最高领导力量的执政党一一共产党是广大劳动者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的代表,它集中统一了全体劳动者的根本意志和利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利益在这里得到了整合。因而,在现实中即使还存在着社会群体的利益的差异和矛盾也是一种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差异和矛盾。
4.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
【答案】政治发展是政治形态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总体性过程。政治发展,实质上也就是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发展要求的、由进步阶级、阶层或集团推动的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政治体制的调整过程。政治发展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从根源上看,政治发展是由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引起的; 而就其作用来说,它又是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个能动因素。
(1)政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以经济变革为基础的复合系统
①生产方式是决定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
因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为了从事政治实践活动,必须要有最起码的物质生活资料作为生存的保障。因此,物质生产方式乃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第一要素,它构成了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包括政治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
②政治发展的动力是复合系统。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并不是机械的经济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即强调经济变革对政治变革的根本制约作用,也强调政治发展也并不是一个单向的线性因素链条,它是与其他因素的相互联结、相互影响而实现出来的。这些因素包括:民族利益和民族关系、阶级与阶层的分化格局、政治力量的觉悟程度与组织程度、民众的关心程度和参与程度、政治领袖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能,以及特定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心理意识、政治价值取向、政治理论原则等等。
(2)政治制度的新旧更迭是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
政治发展与社会形态历史沿革的总体进程相对应。自国家产生以后,奴隶制政治制度、封建制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几种国家类型的依次更迭,大致可以看作是政治形态沿革的几个基本阶段。
(3)政治体制的改革完善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政治体制的改革完善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①政治结构的合理化;
②政治功能的完善化;
③政治变革的自主化。
总体上说,政治体制的发展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的框架范围内进行的。因此,政治制度适应生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