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学税收理论与政策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税收的公平原则

【答案】税收公平原则是指税收负担公平地分配于各纳税人的原则, 即国家征税要使每个纳税

“公平”包括横向公人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当, 并使各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平衡的原则。

平和纵向公平两重含义。横向公平要求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相同数额的税收;纵向公平要求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缴纳数额不同的税收。关于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税收是否公平, 西方经济学界存在着两种主张:受益原则、支付能力原则。

2. 综合个人所得税制

【答案】综合个人所得税制也称为一般所得税制, 是指对纳税人的各项应税所得综合征税的一种税制。综合所得税制充分考虑了纳税人的总体负担能力, 较好地体现了量能课税的原则, 一般适用累进税率征收。由于汇总了纳税人各方面的所得, 就需要用申报法来征收。这种税制管理难度大, 管理成本高, 需要具备较先进的征管技术, 尤其是需要普遍采用计算机对个人收入进行监控和管理, 也需要纳税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纳税意识。

二、简答题

3. 税款征收方式有哪几种?

【答案】税款征收方式是税务机关在组织税款入库过程中采取的具体计算征收税款的方法和形式。税款征收方式包括:

(1)查账征收, 这是指税务机关对会计核算制度比较健全的纳税人, 依据其报送的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纳税资料, 计算应纳税款, 填写缴款书或完税凭证, 由纳税人到银行划解税款的征收方式。

(2)查定征收, 这是指税务机关对财务会计核算不健全但能控制其材料、产量或进销货物的纳税单位和个人, 根据纳税户正常条件下的生产能力, 对其生产的应税产品确定产量、销售额并据以核算税款的一种征收方式。

(3)查验征收, 这是指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应税商品、产品, 通过查验数量, 按市场一般销售单价计算其销售收入, 并据以计算应纳税款的一种征收方式。

(4)定期定额征收, 这是指对某些营业额、利润额不能准确计算的小型个体工商业户, 采取自报评议, 由税务机关定期确定营业额和所得额附征率, 多税种合并征收的一种征收方式。

(5)代扣代缴、代收代缴, 代扣代缴是指按照税法规定, 负有扣缴税款义务的法定义务人负责对纳税人应纳的税款进行代扣代缴的方式; 代收代缴是指与纳税人有经济往来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借助经济往来关系向纳税人收取其应纳税款并向税务机关解缴的行为。这两种征收方式适用于税

源零星分散、不易控管的纳税人。

(6)委托代征, 委托代征是受委托的有关单位按照税务机关核发的代征证书的要求, 以税务机关的名义向纳税人征收一些零星税款的方式。

(7)邮寄申报纳税, 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那些有能力按期纳税, 但采用其他方式纳税又不方便的纳税人。

(8)自行申报, 指纳税人根据税法规定, 自行计税、自行填写缴款书、自行按期到银行缴纳税款的一种纳税方式。

4. 简述税收的“自动稳定器”效用。

【答案】自动稳定机制又称为“内在稳定器”, 是指税收制度本身对经济波动有较强的适应性, 在经济波动中, 税收可随之自动増加或减少, 实现缓和经济波动、“樊平”经济波幅的目的。

(1)当经济处于高速増长时期时, 税收随着纳税人收入的増加而增加, 从而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 缩减纳税人的投资与消费能力, 自动地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过度扩张;

(2)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时, 税收随着纳税人收入的减少而减少, 从而增加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 推动社会总需求的増加。

税收自动稳定机制对经济波动的适应性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应, “熨平”经济波幅, 具体通过累进的所得税制和公共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支出来实现。

5. 以征税对象为标准, 税种可以分为哪几大类?各大税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案】(1)以征税对象为标准, 税种可以分为商品劳务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行为税类、资源税类等几大类。

①商品劳务税是以商品或劳务的销售收入额或劳务收入额(也称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类税, 在我国也被习惯地称为流转税。

②所得税是以法人或个人的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

③财产税是以法人或个人拥有的财产价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类税。财产包括不动产、有形动产和无形动产。

④行为税是以法人或个人的某些特定的行为作为征税对象的一类税。

⑤资源税是以纳税人开采自然资源的绝对收益和级差收益为征税对象的一类税。前者是以占有某种国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权为课税对象;后者是以纳税人占用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差额所形成的级差收益为课税对象。

(2)各大税类的基本特点如下:

①商品劳务税:

a. 以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全部或部分流转额为计税依据;

b. 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环节征收;

c. 计征管理较为简单, 征税成本较低。

②所得税:

a. 以总收入扣除各种成本费用及其他法定扣除项目金额后的纯收入额即所得额为计税依据; b. 所得税计征管理较为复杂, 征税成本较高。

③财产税:

a. —般以财产的市场评估价值作为计税依据, 也有以纳税人财产评估值扣除其负债后的财产净值或财产的市场租值作为计税依据;

b. 征税范围固定、收入稳定、税负难以转嫁。

(4)行为税:

a. 为了加强对某些特定行为的监督、管理或限制, 或者是对某些特定行为的认可;

b. 课税对象单一, 税源分散, 税种灵活。

(5)资源税

a. 征税目的在于调节级差收益;

b. 税负高低与自然资源的级差收益程度密切相关;

c. 征税范围的选择较为灵活, 一般采用从量定额征收。

6. 为什么说税收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答案】税收是以实现国家公共财政职能为目的, 基于政治权力和法律规定, 由政府专门机构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财产或特定行为实施的金钱或实物课征, 是国家最主要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这种分配关系, 集中反映了国家与各阶级、各阶层的经济关系、利益关系。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分配主要是对社会产品价值的分割, 以确定不同社会主体对社会产品的占有和支配份额。

社会产品价值由C 、V 、M 三个部分组成。其中C 是生产中被消耗的原材料、机器设备等的补偿价值;V 是对生产中消耗的活劳动的补偿价值, 用以满足劳动者及其家属的生活消费需要, 是必要产品价值, 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M 是剩余产品价值。税收的征收会使被征收的价值部分脱离原有的生产经营活动, 用于非生产性的公共产品需要。为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 税收一般以剩佘产品价值作为分配对象。但是V 和C 的部分也可以成为税收征收的对象。

①从税收参与V 的分配看, 由于劳动者及其家属生活消费需要有较大的伸缩性, 而且影响其伸缩的因素有很多, 对劳动者必要的补偿价值与剩余产品价值很难有一个确定的数量界限。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当社会成员的收入达到较高的水平时, 要求其将收入的一定份额作为税收缴纳给政府也完全可行。

②从税收参与C 的分配看, 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 当政府要求企业将固定资产折旧的一部分上缴财政时, 虽然并没有直接称其为“税”, 但其基本特征与税收并无二致。

(2)当税收参与社会产品各部分的价值分配时, 必然导致政府与产品价值原拥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对M 征税, 说明投资者通过生产经营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产品价值转由政府支配, 是投资者一部分经济利益的牺牲。通常, 政府会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确定高低不同的税负, 调整其经济利益关系, 实现特定时期的政策目标。

综上所述, 税收的本质, 体现的是国家以法律规定向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所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