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国际商务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阅读星巴克的案例,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星巴克最初通过许可外国的经营方采用其经营模式以实现国际扩张。为什么它后来很快放弃了这种战略?(2)为什么星巴克现在主要通过许可在当地建立的合资企业采用其经营模式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授权战略来实现国际扩张?(3)对星巴克而言,与采取全资子公司的方式进入外国市场相比,合资企业模式有什么优势?为什么星巴克有时会选择全资子公司的方式来控制在国外的扩张(例如在英国和泰国)?哪一种理论能最充分地解释星巴克采取的国际扩张战略?

Read the opening case on Starbucks, th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itially Starbucks expanded internationally by licensing its format to foreign operators. It soon became disenchanted with this strategy. Why?

Why do you think Starbucks has now elected to expand internationally primarily through local joint ventures , to whom it licenses its format, as opposed to a pure licensing strategy?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a joint venture entry mode for Starbucks over entering through wholly owned subsidiaries? On occasion, Starbucks has chosen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to control its foreign expansion (e.g. in Britain and Thailand) . Why?

Which theory of FDI best explains the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strategy adopted by Starbucks?

【答案】(1)星巴克走出国门的第一个目标市场是日本,并决定在日本允许按其经营模式实行特许经营。但后来星巴克担心仅仅依靠特许经营协议并不能使自己获得控制权,以保证日本的加盟店严格按照星巴克的成功模式运作。因此,它放弃了这一战略,与当地的一家零售商建立了合资公司。

(2)单纯的技术授权并不能使星巴克牢牢掌握利润最大化所需要的在国外的营销和战略控制权。而建立合资企业,星巴克能够获得一定的控制权。为了确保星巴克在北美的经验能复制到日本,星巴克向日本派驻了一些雇员。特许经营协议要求所有日本店的经理和雇员参加与美国类似的培训课程。

(3)优势有:①与采取全资子公司的方式进入外国市场相比,建立合资公司降低了在外国市场上的成本和风险。尽管全资子公司让星巴克完全有能力掌控,但是星巴克需要承受所有的成本和风险。②因为星巴克的生产链已经很成功,在将它的新概念引入外国时会降低某些风险。当星巴克在泰国建立合资企业以后发现融资困难,因而采取了全资子公司的方式。通过兼并合资企业,星巴克对其在泰国的业务拓展获得更紧密的控制权。③内部化理论认为当技术授权困难时,国外直接投资是合适的,而星巴克遵循了这种理论。

2 倘若给出有关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政策的理由,.企业应采取哪种贸易政策对政府施加压力?

Given the arguments relating to the new trade theory and strategic trade policy, what kind of trade policy should business be pressuring government to adopt?

【答案】(1)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劫掠他人的市场份额和产业利润,即在不完全竞争环境下,实施这一贸易政策的国家不但无损于其经济福利,反而有可能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

(2)新贸易理论有两个重要的观点:①贸易可以通过对规模经济的影响增加消费品的种类,降低这些商品的平均成本;②一些应该达到规模经济的产业,所生产的产品占世界总需求的比重较大,这样全球市场就只能容纳数量很少的企业了。

(3)因此,在这些理由下,企业应该游说和督促政府关注于未来重要的技术并采用补贴来支持那些使技术商业化的发展工作,直到国内公司达到规模经济或者在世界市场上建立了第一进入者优势。政府如果可以帮助国内企业克服外国竞争者获得第一进入者优势,并在世界市场上成为有力的竞争者,那么本国的福利将得到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市场保护与鼓励出口补贴要相结合。

3. 自由市场经济激发更大的经济增长,而国家计划经济则抑制增长。请讨论之。

Free market economies stimulate greater economic growth, whereas state-directed economies stifle growth! Discuss.

【答案】创新和创业活动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

自由化的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更倾向于鼓励创新。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个人都能自由地对其某一个新的创意尝试商业性运作(即进行创业活动)。同样,现有企业也可自主地通过创新改善其经营。一旦成功,个人创业者和现有企业都将获得高额回报。因此,市场经济体制蕴涵着对发展创新的巨大刺激力。

在计划经济中,由于国家拥有所有的生产资料,因此个人几乎没有经济动力进行有价值的创新,计划经济的目标是人人为了“社会的利益”而工作。缺乏经济自由和创新激励可能是许多前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停滞的主要原因。类似的现象也发生在许多混合经济中那些国家垄断的部门,如英国的医疗保健和电子通信部门。

4. 阅读“管理聚焦”专栏“飞利浦在中国”一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1)通过将大量全球生产活动转移到中国,飞利浦得到了哪些好处?

(2)将制造资产如此集中,飞利浦承担了哪些风险?

(3)为了利益最大化以及转移将大量的产品开发与生产活动放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风险,飞利浦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

【答案】(1)飞利浦得到的好处有:中国持续的低工资率使飞利浦的成本降低了;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使飞利浦的产品质量更好;强劲增长的中国经济为飞利浦的产品提供了一个广大的市场;

与美元挂钩的稳定汇率降低了从中国出口所带来的汇率波动风险以及由中国入世带来的更容易进入世界市场的机遇等。

(2)由于将制造资产集中在中国,飞利浦不得不面对中国政治、经济或者其他方面的改变所带来的问题与风险,这些问题可能会扰乱飞利浦的生产,破坏公司向全球市场提供产品的能力。

(3)飞利浦可以把制造设施在地理位置上设置得分散一些,以规避在中国可能出现问题的风险,这样情况会更好些。

5. 描述在过去30年中世界经济所发生的转变。这些转变对总部设在英国、北美、中国香港的国际企业各意味着什么?

Describe the shifts in the world economy over the last 30 years. 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shifts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es based in Great Britain? North America? Hong Kong?

【答案】(1)在过去30年中,全球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的格局可用四个事实来描述:第一是美国主宰了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第二是美国支配了当时的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第三是在国际商务舞台上,美国的大型多国企业占统治地位;第四是地球上大约一半的计划经济国家对西方国际企业的排斥。在过去30年中,这四个事实都已发生了变化或正在迅速地发生变化:

①美国虽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但在相对规模上较20世纪60年代下降了许多。日本、泰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和韩国,它们的世界产出份额显著增加。

②各国在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中所占的份额的趋势是:发展中国家的份额在稳步增长,而发达国家在稳步下降。

③多国企业的性质也在变化。多国企业的统计构成中出现了两个值得注意的趋势:一是非美国的多国公司增多了,尤其是日本;二是小型多国公司的增长。

④许多东欧国家和拉美国家进行民主政治改革和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对国际企业而言,这种情形无疑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这些国家和西方的国际企业实质上已有所接触,现在则提供了极多的出口与投资机会。

(2)这些转变对总部设在英国、北美、中国香港的国际企业的影响

对英国和北美企业的影响:美国和英国曾经主导世界,很少遭受到发展中国家的威胁,但现在却受到一定的威胁。如今,美国和英国的制造商必须与全世界的竞争者竞争订单,但发展中国家对其高新产品和技术的需要也能促进它们的出口份额。此外,出于成本的考虑,英国和北美的公司可能会在成本相对低的地方设立分公司。

对中国: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由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香港地理位置优越,接近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其他亚洲市场,这为出口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此外,香港有充满活力的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也相对较低,可以与英国和北美企业竞争。但是,英国和北美国家先进的技术也可能对香港的新兴产业带来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