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638哲学综合之西方美学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技艺
【答案】技艺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富于技巧性的武艺、工艺或艺术等; 二是指从事某一技术工种的人。亚里士多德将人类活动分为理论、实践、制作一种,分别对应的理智能力是智慧、实践智慧和技艺。其中制作的地位很是耐人寻味,它不仅是一种与理论和实践并列的人类活动,更是一种隐秘的思维图式,即亚里十多德在探讨存在、知识、实践、德性等问题时,总是以技艺作为比附和参照。这样一种“技艺”之喻,既给古希腊思想家探讨问题带来了方便和进展,同时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2. 反思判断力
【答案】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康德对“判断力”了解的意义在于“反思判断”,这是康德之前从未有人使用过的。“反思判断力”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反思判断力取代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理念的“图型”的说法,并且通过审美判断力奠基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并成为作为高级认识之一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因此,反思判断力对科学的真正确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批判力在知解力与理性之间起桥梁作用。
3. 审美态度
【答案】审美态度是指人们在从事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时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人们在观赏自然景色,观看绘画、电影、戏剧,朗诵诗歌,欣赏音乐时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审美活动要求主体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与实用功利无关的态度。审美态度就是人们在审美活动进行之初的特殊的心理状态。这种态度既不同于实用态度,又不同于科学态度。它与实用态度的不同表现在:它并不是致力于为下一步的行动和行为去进行准备,也不关心下一步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更不构成达到这个目的手段,一旦把注意力转移到实用生活目的时,审美态度便不再存在了。
4. 美育
【答案】美育是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和趣味教育,致力于完善人的基本素质,实现人类自身美化,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完美的人格,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5. 随物赋形
【答案】“随物赋形”是苏轼提出的一条文艺创作及美学的原则。它要求艺术家尊重表现对象的特征和规律,准确而又自然地表现出对象的形态和特征。其中的“物”指客观对象,包括自然
事物与社会生活内容,“形”指作品中所反映的事物的情貌和形态。苏轼的“随物赋形”的创作主张以艺术形象的刻画应合乎自然为最高标准,要求创作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兼备。
6. 社会美
【答案】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它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是美的各种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形态之一。社会美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各种活动中的感性显现。他是人的本质力量最直接的体现,是美的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社会美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主要包括人的美和生活环境的美两大方面。其中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二、简答题
7. 简述自然物与人的生活的联系。
【答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自然物都是人的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自然美的领域一旦扩大到植物的范围,植物本身所具有的那些极为丰富的形式特征,促进了人们对许多形式规律的掌握。自然物与人的生活的紧密联系具体表现为:
(1)山水成为美的对象
①中国山水诗画
a. 秦汉都是以人物画为主,到了魏晋南北朝山水画逐渐发展,但多为人物画背景。
b. 东晋、南朝时,山水画才开始成为独立画种。南朝时宗炳著有《画山水序》,王微著有《叙画》,都是专门总结山水画的经验。
c. 山水诗山水诗比山水画出现可能更甲一些,如魏曹操《观沧海》。
d. 山水诗画兴起的社会原因
第一,当时诗人画家主要是文人墨士或士大夫,有些是对现实生活不满,到自然中寻求慰藉。 第二,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愈来愈向多方面发展。
第三,自然事物愈来愈多地成为人的审美对象,从动物、植物,扩展到山水等方面,这也是人类审美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西方
十七世纪荷兰才出现独立的山水画,产生了一批风景画家。
a. 这批画家对自然发生兴味的社会原因
当时荷兰摆脱了西班牙的奴役获得独立,取得胜利的资产阶级对那些为天主教堂服务的圣像画失去兴趣,因此产生了许多表现人和自然美的绘画。
b. 代表性的风景画家
第一,雷斯达尔,其作品如《埃克河边的磨坊》,气魄雄伟,气势磅礴,色彩纯朴、深沉; 第二,霍贝玛常画乡村中平常的景物,颇有田园诗趣,如《并木林道》景色秀丽、舒展; 第三,伦勃朗风景画也很好,色彩浑厚、纯朴。
③十九世纪在法国也出现了许多风景画家
a. 巴比松画派。
b. 法国风景画家柯罗不仅画宁静的风景,还画一些崇高的自然现象。
c. 意义:自然美的领域更扩大了,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也可以成为审美对象。
(2)人类与自然有着密切联系
①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联系愈来愈扩大。
②人类与自然联系扩大的具体表现
a. 自然作为物质生活的对象,范围在不断扩大;
b. 自然作为精神生活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展。
③自然美的根源:离不开社会和生活的客观联系,离不开人。
8. 试对美感的特征作出综合描述。
【答案】(1)“无功利性”
“无功利性”的根源来自审美意象的“超越性”。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再是单个的“自我”,而是超越了主客二分的“真我”,审美对象也不再是物理的、逻辑的外物,而是超越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本然之物,在这种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意象世界中,不会产生直接的实用功利,但是却可以使主体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2)“直觉性”
即审美直觉。直觉存在于瞬间感兴之间,不假思索,不掺杂推敲考量,是超逻辑、超理性的“现成”。审美直觉是“一触即觉”,超越了知识伦理,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虽然“直觉性”必须在超理性的感悟下勃发,却离不开审美主体心中久已积淀下的对历史人文,宇宙人生的感悟和意会。所以审美直觉中含有理性的成分,美感中也渗透着“思”。
(3)“创造性”
来源于美感产生于审美活动之中。美和美感同一于审美活动,美感创造的世界就是意象的世界,就是充满意蕴,生机勃发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是审美主体的情感付之于物,情景交融,并发挥想象而孕育出的。被照亮的意象世界因审美主体的不同而具有唯一性和独创性。
(4)“超越性”
是对个体有限生命的超越,是与一切外物相隔离的“自我”的超越,是对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是对人生有限意义的超越。这种超越为审美主体带来了精神上的自山和解放。当美感的这种超越性将审美主体带入宇宙人生的妙悟之中,便具有丁一种庄严肃穆,敬畏玄遂的神圣感。
(5)“愉悦性”
同样根源于美感的”超越性”。美感所带来的愉悦性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在审美活动中,由于超越了主客二分,超越了自我,审美主体不再受世俗的羁绊,从而将整个身心遨游于自然,感悟古淡幽溁的天人合一。在与宇宙的共鸣、妙合之中,审美主体于心灵之上产生了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便是美感的愉悦性带给主体的“非常微妙的复合的情感体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