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638哲学综合之西方美学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表演艺术

【答案】表演艺术是指通过人的演奏和演唱以及形体动作来完成作品的艺术,主要指音乐和舞蹈。美的形式既是意象创造的中介,也是情感对象化的中介,或者说艺术既能创造形象,也能表现情感,但不同的艺术形式可能偏重于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或重形象的创造,或重情感的表现。

2. 直觉说

【答案】“直觉说”也称“表现说”,审美心理学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克罗齐,20世纪初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派,这种表现主义美学为西方现代派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核心观点是:美就是直觉、就是形式,就是直觉的表现。在美感中,没有任何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美的全部意义就是对事物形式的形象直觉。这一学说的基础是唯心主义哲学,但他强调形象思维在审美中的重要性具有一定合理性。

3. 移情说

【答案】“移情说”是在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是“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他真正从心理学出发,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明的。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把审美对象与审美欣赏都视为同一个自我,即没有自我的欣赏、没有自我的移情,也就没有美的对象。移情现象是一种“外射”作用,即把我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它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4.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答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操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外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5. 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

【答案】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

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广义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 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 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6. 味

【答案】“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尧臣、苏轼等人都延仲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二、简答题

7.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何在? 举例说明艺术作品的甲美价值如何在艺术接受活动中得以实现传描。

【答案】(1)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①审美价值是艺术作品的第一价值

审美价值是艺术的自律性价值。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其区别性标志,就是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艺术作品的可识别性特征。一件艺术作品区别于另一件,其区分标志就是审美价值。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在艺术的世界里,每一个作品都凭借其审美的能量和引力占据着应得的位置。在艺术的世界里没有竞赛规章,艺术运行的规律并没有为作品之间的相互抵消提供机会,艺术审美体验的规程宣告了艺术作品永远不可能取消代替彼作品。

②审美价值是艺术作品的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

不仅不同艺术家的类似的优秀作品不可取代另一优秀作品,即使是某个艺术家模仿和复制的另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也无法取代原作的价值。著名书法家冯承素、褚遂良、虞世南、赵孟顺曾经都临摹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而且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即便如此,它们依然无法取代王羲之的《兰亭序》的价值。

③审美价值的超功利价值性

例如梵高的作品《奥维尔—苏尔—瓦兹教堂》为例,当人们从画家主观而大胆的用色、夸张而生动的造型、强烈的情感表现、灵活的构图技巧这样的角度来欣赏这件作品,而不是从作品的商业价值(可预期的拍卖价值)或者历史价值(比如绘画的史料价值)或政治价值(如爱国情怀)来考察这件作品时,人们关注的是这件作品的超功利价值。换一角度看,人们真正关注的,其实是作品的功利价值。任何艺术作品,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有功利的。假如一个艺术家想让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完美或完善、或者尽可能感人至深、或者尽可能人入胜,总之,尽可能发挥最大的审美效益,那么,在艺术这个集合体中,审美的效度无疑成为艺术家最大的关注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艺术的审美价值本身就成为艺术作品最大的一种功利。康德的“无目的的目的性”和“超

功利的功利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④艺术的审美价值,并不等于艺术或艺术作品的美的价值

如果以“审美价值即美的价值”这样的观点来审视现代和后现代艺术,那就有可能出现非常尴尬的结果,因为在这两个时期,艺术主要不是以美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是以丑的、古怪的、荒诞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是,这些作品曾经是那样地震撼人心、那样地影响深远,它们依旧具备审美价值。

(2)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艺术接受活动中的实现与传播

以文学作品为例,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文学作品,只有经过读者的接受,才能形成审美对象并实现其作品的价值。读者的文学接受过程大致分为发生、发展和高潮三个阶段。

①文学接受的发生阶段

文学接受的发生,虽然集中体现在对文本的阅读上,但实际上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在特定接受动机的支配下,在特定接受心理的影响下展开的。是读者在期待视野的引导下,按照自己的接受动机以及特定的接受心境,解读文学文本的内涵,从隐含的读者变成读者阅读。

②文学接受的发展阶段

接受文学的发展是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中的文本符号进行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显示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③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之间,会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 读者会借助于文本符号的导引,进入一个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情感得以净化; 会通过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进入一种诗情幻化的哲学境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妙,从而得到自我的超越和人格的提升,这便是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

8. 简述“荒诞”的审美特点。

【答案】(1)平面化:西方现代派艺术不再在理性意义上把实体看作是可以个别地或整体地透彻了解的存在大系

(2)平板化:时空深度的取消,秩序不复存在,造成了无高潮、无中心的出现;

(3)价值削平:荒诞艺术绝对地否定任何价值。

9. 在中国美学中,“丑”如何成为审美意象?

【答案】(1)“丑”由于显示宇宙的生命力而生成意象(即成为美),从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

(2)“丑”由于显示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而生成意象(即成为美),从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

(3)“丑”由于在审美活动中融进了艺术家对人世的悲愤体验而生成意象(即成为美),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