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813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学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论述歌德的求索与“浮士德精神”。
【答案】(1)《浮士德》是歌德一生思想探索与艺术追求的总结
约翰•沃尔夫闻•歌德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浮士德》是其代表作,是他一生思想探索与艺术追求的总结,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看做是启蒙运动的艺术总结。《浮士德》不仅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个空前伟大的成就,而且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等齐名,被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史诗之一。《浮士德》通过主人公努力追求的一生,概括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欧洲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极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理想社会的过程。
(2)浮士德思想的核心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歌德不满封建社会的现实,以毕生之力探求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这种探索的起点和归宿是所谓“永恒的爱”和“崇高的灵的境界”。浮士德最后认定的“为几百万人开拓出疆土”、“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的结论,就是这种“爱”和“灵的境界”的具体体现,也就是人道主义理想的概括。歌德在作品中对资本主义的掠夺行为,对资产阶级金钱的魔影也都有所揭露。浮士德在失明以后所道出的理想,已经接近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3)不断追求、勇于实践、自强不息的“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形象的魅力在于他那不断追求、勇于实践、自强不息的精神,即“浮士德精神”。从他在书斋中领悟到“泰初有为”,到他终生探求的最后结论“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都体现了这种精神。在《天上序幕》中,天帝曾指出,“一个善人只要他努力向上就不会迷失正途”;到全诗的结尾部分,一位天使把浮士德接上天堂时又说,“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前后呼应,有意突出浮士德积极进取的精神。
2. 分析《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答案】果戈理是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死魂灵》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部作品处处都有不明的笑和不明的泪的深刻讽刺,揭示出当时俄国庸人的卑俗和丑陋。它的讽刺对象是地主、官僚,这类人表面上高贵
显赫、冠冕堂皇,实质上品德低劣、灵魂丑陋。有力地揭露了当时官僚地主阶级的丑陋形象,抨击农奴制度,整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在农奴制残酷压迫下农民的悲惨境遇。
(1)普遍采用讽刺的肖像描写
作者常用寥寥几笔,勾勒人物的庸俗之处,借以突出人物性格。《死魂灵》中的人物普遍采
用了讽刺的肖像描写。比如在描写索巴凯维奇时,作者为了突出他那粗糙、笨拙的外形时运用了及形象有贴切的比喻,“他那张脸有一种类似五戈贝铜币那样的火红的、热辣辣的颜色。再比如对吝啬鬼普柳什金的描写,果戈理刻画出了一个贪婪、吝啬的守财奴的丑陋嘴脸,及其时刻怀疑和提防别人觊觎他财产的病态心理。果戈理在对人物描写时像一个雕塑家一样,简单的几笔勾画就使人物的肖像像浮雕一样凸现出来。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处处都透露出他的讽刺,揭露了他们灵魂的丑陋。
(2)在偶然性情节中揭示事物必然性
果戈理善于在看来似乎令人难以置信的荒唐事件中发掘其合理性,经过加工提炼,使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并在偶然性的情节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死魂灵》就是通过乞乞科夫收买死魂灵的经历,情节看似荒诞,但却是现实,它的荒谬恰恰反映了俄国封建农奴制的反动和黑暗。在残酷的农奴制的压迫下,必然会造成农奴的逃亡或死亡。加之当时的农奴制经济日趋崩溃、资本主义势力逐步发展起来时,也滋生了像乞乞科夫这种投机取巧的人。所以,乞乞科夫购买死农奴借以欺骗的行为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作者以乞乞科夫购买死农奴为主线,将庄园地主和城市官僚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讽刺的画面,将整个俄国暴露在公众面前,讽刺了专制农奴制,更加的鄙视那些拥有农奴的地主,揭示出他们灵魂的丑陋。
(3)通过细节描写达到讽刺目的
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达到讽刺的目的。比如,玛尼洛夫的客厅里摆放着一套蒙丝织料子的漂亮家具,可是有两把椅子罩着蒲席,几年都没有完工;桌子上放着一只饰有希腊女神雕塑像的精美的铜制烛台,而旁边的一只烛台却是瘸腿的,积满油垢。柯罗博奇卡的房间里糊着古旧的花纸,老式镜子后面塞着信、旧纸牌和破袜子。尤其是对吝啬鬼普柳什金的描写堪称经典,他家里的陈设,断腿的椅子,结了蛛网的停摆的时钟,螺钿剥的破写字台上放着乱七八糟的东西,还有布满灰尘的吊灯,墙角堆着的破烂,通过环境的细节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对这些地主的讽刺:玛尼洛夫表面文雅而实质上的懒惰,柯罗博奇卡的闭塞守旧,诺兹德廖夫的粗野好斗,索巴凯维奇的笨拙、务实和精明,普柳什金的病态的吝啬和猥琐。
(4)善于设计幽默、滑稽的场面,达到讽刺效果
讽刺艺术离不开幽默、滑稽的场面,《死魂灵》中乞乞科夫和玛尼洛夫进入客厅时的场景不仅令人发笑,更具有讽刺意味。这个场面将玛尼洛夫那种令人作呕的谦恭有礼和乞乞科夫的圆滑机敏、巧于应对的情态表现的惟妙惟肖,喜剧性的幽默中渗透着嘲讽。乞乞科夫想诺兹德廖夫购买死农奴的情节也具有戏剧性。在诺兹德廖夫的身上深刻暴露了地主阶级精神堕落的另一面——肆无忌惮、横行霸道、寡廉鲜耻。这类人就像寄生在俄国社会机体上的毒瘤,只要现存社会体制不改变,它便会继续滋生下去。
(5)运用高尚、庄重的语言赞美庸俗可笑的事物
运用高尚、庄重的语言赞美庸俗可笑的事物,或者将风马牛不相干的东西联系在一起,造成逻辑上的错位和混乱,幽默、滑稽、讽刺便油然而生。《死魂灵》中对N 市的公园作了这样的描写:“公园里只有几棵生根很浅的枯树的树,虽然这几棵树还不及芦苇般高,可是报纸在描写挂灯
结彩的节日时却写道:„感谢地方长官为民操劳,我城乃得享有庭园之乐,园内遍植嘉树,树叶茂密,绿荫如盖,炎夏酷暑之时,惠人以清凉之佳趣还说“观夫市民满怀感激而心灵跃动不已,双目泪如泉涌,对市政长官感恩戴德,此情此景殊使人感动莫名而掷笔三叹也。”作者通过看似毫无关系的公园的描写,深刻讽刺了官僚的卑劣、丑陋的灵魂。
3. 阐述《十日谈》的挑战性和创新性。
【答案】(1)向教会的禁欲主义提出了挑战
乔万尼•薄伽丘是第一个通晓希腊文的人文主义者。他的杰作《十日谈》勇敢地向教会的禁欲主义提出了挑战。这部作品反映意大利的社会现实,多以爱情为主题,大胆地揭露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的生活腐朽、道德败坏,赞美商人、手工业者的聪明、勇敢;宣扬现世幸福,反对禁欲主义。作品开端写十个青年男女,为逃避黑死病在乡间住了十几天,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十天共讲一百个故事。这种框形结构和短篇小说的形式,对给欧洲后来的小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文笔精练,语言丰富,善于刻画心理和描绘自然,奠定了意大利散文的基础
《十日谈》文笔精练,语言丰富,善于刻画心理和描绘自然,奠定了意大利散文的基础。薄伽丘的思想比彼特拉克激进,但小说中的部分篇幅有过多的情欲描写。
(3)《十日谈》有深刻的反封建、反教会思想内容,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的人文主义世界观。
《十日谈》发展了中世纪短篇故事的艺术手法,语言生动,结构完整。这部作品对16、17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4. 如何理解格利高里在“红”与“白”之间的反复动摇?
【答案】格利高里在历史转折关头,不自觉地卷入历史事件的强大旋涡之中,一直在“红”与“白”之间反复动摇,这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个人的主观原因。
(1)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静静的顿河》共四部八卷,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品。这部“史诗性的巨著”,以1912年至1922年10年问两次革命,即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两次战争,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描绘了顿河两岸500万哥萨克在战争与革命时期的巨大变动。葛利高里悲剧的实质,是在阶级搏斗尖锐化的革命年代,企图追求和探索实际上不存在的“第三条道路”的“理想”遭到彻底破灭的悲剧;是在艰难困苦的动荡时期,既要顽强地表现自己,又找不到自身的真正地位和道路的人的悲剧。
(2)格利高里个人的主观原因
格利高里出身于殷实的哥萨克中农家庭,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作为劳动者,他淳朴善良,热爱自由劳动,热爱土地家乡。劳动者的品性,使他向往真理和正义,追求社会主义新事物,所以他两次投身革命,与白匪英勇作战。但是,作为一个私有者和哥萨克下级军官,葛利高里在政治上具有小资产阶级左右摇摆的全部劣根性;他对真理、正义的苦苦探索,带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严重的个人奋斗性质;尤其是对几个世纪遗留下来的保守落后的哥萨克传统观念和偏见,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