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首都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721心理学专业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实验与观察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案】实验的方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在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它能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因果性的说明。观察的方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通过直接观察或者借助仪器观察而搜集事物信息的方法。

实验法与观察法的不同之处在于:

(1)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观察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

(2)实验方法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观察法则不能。

(3)实验法所得资料可以进行定量分析,观察法所得资料不易进行定量分析。

2. 什么是兴趣区? 兴趣的类型有几种?

【答案】兴趣区(AOIs )是眼动研究过程中相关刺激的界定,与研究者的假设有关。按照大小不同,兴趣区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以词的某一部分界定的兴趣区

在语言阅读的研究中,假设研究者只对汉语词或字的某一部分感兴趣,这时,可将兴趣区定界得更小,如汉语词或字的一部分(如偏旁或部首)。

(2)以词来界定的兴趣区

在语言阅读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将兴趣区界定为一个词(或字)。

(3)以句子来界定的兴趣区

在语言阅读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将兴趣区界定为一个句子。

(4)以图形的某一部分界定为兴趣区

在图形加工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将兴趣区界定为图形的某一部分。

3. 假设我们用Stroop 效应实验来测量儿童的执行控制的发展,例举一个理论假设,并指出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及可能的控制量。

【答案】(1)理论假设

理论假设:小学儿童的执行控制能力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长而提高。不同年级间的比较,字的颜色与字义一致时差异不显著,但是在不一致的条件下,五年级的学生成绩最好,其次是三年级的,一年级的最差。

(2)自变量

①不同年级的儿童(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

②字的颜色与字义一致、不一致

(3)因变量

①反应的正确率;

②反应时。

(4)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儿童识字的能力、测验的环境、被试性别等。

4. 比较快速启动范式与边界范式的特点。

【答案】(1)快速启动范式

Serene 和Rayners (1992)为了研究阅读任务中启动时间的进程而设计出快速启动范式(fast priming paradigm)。在该范式中,句子中的目标刺激位置前设有边界,该边界只在实验程序中设定,不在屏幕上呈现。在读者的眼跳越过边界之前,目标刺激位置起初是一个掩蔽刺激; 当读者的眼跳越过该边界时,启动刺激代替掩蔽,但呈现的时间很短暂,之后目标刺激代替启动刺激。

(2)边界范式

边界范式是Rayner (1975)为研究阅读过程中,中央凹视觉区域外的信息线索对阅读的影响而设计的,可以很精确地考察阅读过程中注视点右侧获取信息的范围、类型和副中央凹处信息加工情况。

(3)快速启动范式与边界范式的关系

①相同点。两者都设置不可见的边界。

②不同点。在边界范式中,只有目标刺激替代预视刺激; 在快速启动范式中,启动刺激先替代首先呈现的掩蔽刺激,之后启动刺激又被目标刺激替代,因此目标刺激位置处刺激变化的次数史多和更复杂。因此,也更有利于实验者进行操纵和开展研究。

5. 什么是Turing 检验?

【答案】A.Turing 是杰出的英国数学家,1950年在其发表于Mind 杂志上的名作《计算机与智力》一文中提出了一种特殊的思维实验,研究了一种特殊的模拟游戏。其过程称为Turing 检验,用其来说明计算机是否能思维的问题。其具体内容如下:

(1)参加游戏的有3个游戏者—计算机、人和“试验者”。有2个联系渠道把‘“试验者”跟人和计算机联系在一起。计算机装有相应的程序,游戏示意图如图:

图 Turing 的模拟游戏图

(2)试验者游戏的目的是,通过电传打字机提出问题,根据对这些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作出结论,是谁回答了这些问题,是人,还是装有“思维程序”的计算机。容许“试验者”提出任何问题。人当然会尽可能好地向“试验者”证实他是“真正的”人,而计算机的任务则是尽可能逼真地模拟人的思维。经过若干次回答以后,如果“试验者”不能可靠地辨别谁是计算机谁是人,那么,计算机的思维程序就通过了检验,就可以说计算机是能思维的。古则,就证明计算机不能思维。

(3)实际的检验表明,“试验者”遵循不同的标准来解答他在同谁进行对话这一问题,会对“计算机能否思维”这一问题导致不同的答案。如果“试验者”有一套事先规定的形式标准,他根据这些形式标准不能解答同谁进行对话的问题,那么,结论就是:计算机能思维。如果“试验者”遵循的是非形式的标准,那么要编制一个能进行交谈

(这种交谈十分类似同人的对话)的程序是不可能的。

6. 讨论无意识的实验者偏差以及实验情境的要求特征问题。如何在实验情境中将这些问题的影响降至最小? 这些问题在各种研究中出现的概率相同吗?

【答案】(1)要求特征和实验者偏差是实验中研究者最容易忽视的两种偏差来源。实验者偏差是由实验者本人造成的偏差,是所有科学中一个潜在的普遍性问题。要求特征指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被试可能会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的现象。

(2)采用单盲实验或双盲实验可以将实验者偏差和要求特征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单盲实验指当被试不知道自己所接受的实验处理,或主试不知道被试所接受的实验处理的情况。对实验进行单盲,可以减小实验者偏差,而对被试进行单盲,则可以减少要求特征。当实验者和被试均不知道被试所接受的实验处理时,称为双盲实验。双盲实验既可以控制实验者偏差也可以控制要求特征。

(3)无意识的实验者偏差和实验情境的要求特征在研究中出现的概率不一定相同,这很难精确的数量化,因为实验者和被试他们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会受到他们本身的身体状况、情绪、动机、态度等方面的影响,而各种研究的实验目的和设计也小尽相同,被试兴趣可能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总之,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使得这些问题对各种研究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