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第四堵墙
【答案】“第四堵墙”是指写实主义舞台剧的观演之间的一道透明的墙,1903年法国的安托万在《布景漫谈》中提出这种戏剧观念,它是适应戏剧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真实地表现生活环境的要求产生的,到19世界末,借助“第四堵墙”的原理以及照明技术的支持,演出时,观众厅的黑暗和舞台上的明亮形成了强烈对比,演员处于明处,他们看不到暗处的观众,而观众处于暗处,他们看得见明处的演员,这样就仿佛在演员与观众之间有着一堵无形的墙,即第四堵墙。
2. 皮黄腔
【答案】戏曲声腔。以二黄、西皮为代表的声腔。二黄调发源于安徽、江西、湖北交界的长江中游地区,清代乾隆年间活动于安庆至汉口间的广大地区。西皮调来源于西北的秦腔,在汉水流域发展成襄阳调,到汉口一带与二黄调汇合,被当地艺人称作“西皮”。皮黄腔在长江流域分布很广,是汉剧、湘剧、桂剧、赣剧、滇剧等剧种的主要声腔。乾隆末年,徽班带二黄调进京,对后来京剧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
3. 《减去十岁》
【答案】《减去十岁》是土芝芙根据湛容同名小说改编的荒诞性广播剧,中央人民广播电合录制,获1987年第10届“西柏林未来奖”广播剧大奖。剧情在某研究机构局长可将“文革”中被耽误的十年作为生命的负数减去的大背景下展开。于是各个人物有了自己的计划和追求,但是导致了机构的运行混乱的局面。
4. 标题音乐
【答案】标题音乐即用标题来统帅交响乐创作的整体构思,用详细的文字说明来昭示戏剧性的情节,并与音乐发展的线索紧密结合。作品中的固定乐思(主导动机)具有明确的形象意义,成为陈述故事性内容的重要手段。
5. 话剧
【答案】话剧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欧洲统称戏剧。话剧是一门汇集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等的综合艺术。最早的话剧是古希腊的戏剧,公元前500至300年间,古希腊就盛行悲剧和喜剧。
6. 舞台调度
【答案】舞台调度是指舞台行动的外部造型形式,也叫场面调度,它是导演把各种戏剧动作
及环境因素按照一定的审美原则组织起来,表现二度创作的立意构思,塑造舞台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它通过演员的体态、演员与演员以及演员与舞台景物之间的组合,通过演员在舞台上活动位置的安排与转换,或通过一组形体动作过程,构成艺术语汇,使舞台生活形体化、视觉化,舞台调度是剧本台词和舞台语言在视觉形象上的体现,是导演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
7. 《天边外》
【答案】《天边外》由被称为现代美国戏剧之父的尤金奥尼尔创作,尤金奥尼尔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戏剧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天边外》、《毛猿》、《榆树下的欲望》等等。《天边外》是奥尼尔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标志着奥尼尔戏剧的成熟,同时该剧在美国戏剧史上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一部标准的现代悲剧”。《天边外》描写了一个三角恋故事,农场两兄弟爱上了同一个姑娘,原本要去天边外闯荡的弟弟因此羁留于爱情的温柔乡中并经营他本不擅长的农活,擅长农活的哥哥去远走天边外变成谷物投机商,最后两人都惨遭失败。这部戏剧反映了主客观生活的矛盾,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是奥尼尔的一部伟大的作品。
8. 《丝绸之路》
【答案】《丝绸之路》是由中央电视台和日本广播协会联合采访团共同进行和摄制的第一部系列纪录片。1980年5月18日开始播出,后期分别制成中国版(15集)和日本版(14集)。主创人员:孔令铎、戴维宇、屠国璧等担任编导、摄影。摄制了共15集8部总计725分钟长的纪录片。后期制作采用“胶转磁”工艺,即用胶片原片转录到磁带上进行编辑、复制。
二、简答题
9. 简述话剧在中国的民族化进程。
【答案】(1)话剧的产生与发展
话剧又称“科白剧”,以对话、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是当今中国最主要的舞台剧形式。话剧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戏剧形态分化的结果。后其经过古典主义阶段而体现出向古希腊传统的回归的趋势,再经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而带有更多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理想追求。19世纪,话剧体现出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创作倾向,强调客观地再现生活。
(2)话剧在中国的民族化进程
①话剧传入中国
“五四”前后,西方的写实主义戏剧被介绍到中国。1928年,洪深、田汉等人倡议而冠“科白剧”以“话剧”一名,沿用至今。从此,话剧作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形态在中国得以发展。
②话剧“中国化”
a. 20世纪30年代以来
30年代,作为一种外来的戏剧样式,话剧在新文化运动中轻而易举地取代了传统戏曲,成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主要样式。
在中国全面抗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30年代的话剧活动呈现出特定的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
其主要表现为:从知识分子圈开始走向社会大众; 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学派占据统治地位到走上民族化之路。话剧真正成为为中国现实所需要、为中国民众所喜爱的戏剧品种。职业剧团开始出现,随之又涌现出曹禺、夏衍、田汉等一批杰出的剧作家,产生了《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等一批优秀剧作。
b. 20世纪50年代至今
20世纪50年代又涌现出《茶馆》、《虎符》、《关汉卿》等一批优秀剧作。他们都以深邃的内涵、圆熟的技巧而被公认为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c. 焦菊隐导演对戏剧民族化的探索
从导演《龙须沟》开始,焦菊隐即着意于探索话剧民族化的道路。他在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倾心于如何将中国戏曲的精华运用到话剧中来,并且把它同斯氏体系相融合,打通中国戏曲同西方戏剧相结合的道路。他赞成“内心体验”,“逼真地再现生活”,但更追求戏剧的诗意境界,强调“心象”,追求高度的艺术概括,以创造具备高度的艺术真实的舞台形象。
总之,作为中国新文化的产物,20世纪的中国话剧经历了从引进西方现实主义戏剧到创造自己民族形式的历程。历经数千年,话剧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并且以其启蒙的立场、批判的姿态得以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开花结果。
10.简述古典芭蕾的艺术成就。
【答案】(1)古典芭蕾的含义
古典芭蕾指“浪漫主义芭蕾时期”之后、“现代芭蕾时期”之前的那种特定时期风格艺术。以俄罗斯学派的崛起为背景的古典芭蕾又称“东方芭蕾”。
(2)古典芭蕾的艺术成就
19世纪下半叶,俄国成为了古典芭蕾舞艺术发展的新的世界中心,俄国进入了芭蕾舞史上的鼎盛时期。其留下了以《睡美人》、《胡桃夹子》和《天鹅湖》“三大舞剧”为首的一大批经典剧目; 促使人们形成了“双人舞”和“性格舞”的模式及“舞剧是舞蹈的最高形式”等观念,而这些舞蹈模式和舞蹈观念的形成对后世舞蹈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双人舞”模式
“双人舞”模式指按照ABA 三段体的模式创作和表演的男女双人舞。A 代表男女合舞,B 代表男女分别独舞,行话叫做“变奏”,通常是指男女分别跳两轮,主要用来展示各自的辉煌技巧; 而第一次合舞必定是在慢板的音乐中优美抒情地开始,而第二次合舞则一定是在快板的音乐中欢快活泼地结束。
双人舞模式的确立,主要是通过两段变奏,为男主演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机会,为扭转芭蕾舞台上自“浪漫主义芭蕾时期”以来愈演愈烈的阴盛阳衰,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②“性格舞”模式
“性格舞”模式指根据芭蕾舞剧的内容与形式需要,再创作并表演的一连串各类异国情调的民间舞。它们通常具有渲染气氛、烘托场面、丰富色彩和推动情节等功用。因此,性格舞演员需要具有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并能把握多种多样的动作风格。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