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693社会学理论之社会学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控制

【答案】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2. 《社会分工论》

【答案】《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的第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其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劳动分工正名,寻找引发社会失范状态的真正原因。在该书中,涂尔干详细地分析了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和引发的社会后果,他认为劳动分工的发展或工业社会的出现,既不像是孔德所说的那样是人类知识进步的结果,也不是像经济学家们所说的那样是人们长期以来不断追求劳动生产率或增加物质幸福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社会容量”(即人口的数量及关系)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小断加剧的结果。

3. 惯习

【答案】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实践过程中持久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即是对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4. 社会组织

【答案】社会组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特定的含义和构成要素。由于这些要素的排列与组合规则不同,使社会组织的类型也千差万别,形成了现代社会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

①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

②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二、简答题

5. 简述社会组织变迁的基本趋势。

【答案】(1)社会组织的定义: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 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2)社会组织变迁的基本趋势:从20世纪中叶开始,正式组织,特别是企业组织,日益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

①非层级化与组织规模的小型化韦伯的科层制模型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非层级化,指的是结构金字塔中塔尖和塔底之间的地位差距和等级观念弱化,组织成员之间的直接交流增加,同一层级不同职位的职工之间的横向交流增多,个人的自主性和工作小组的自主性不断扩大。这种非层级化的趋势是与组织规模的扩张以及组织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变得不确定有关。非层级化和多部门结构就成为了组织结构的发展新方向。对大的公司来说,发展其内部的中小型企业,即把大公司分成几个小的相对独立的部门或单位,也成为了一种发展的趋势。这称为小型化组织或组织小型化。

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网络化信息技术是组织结构扁平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现代信息传递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信息可以在同一层次上传递和共享,传统的企业员工之间的纵向关系在企业信息网络平台(数据平台)上变成纵横交错的平等关系。企业员工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发出者,并且跨部门员工之间可以在信息的驱动下彼此互动。这样,组织的中间层就减少了,组织的结构就变得比较扁平,这就是所说的组织扁平化。与此同时,随着组织内部横向沟通和层级之间的双向互动的增加,组织的互动网络日益发达,并且日益结构化,所以在扁平化的同时,组织结构也日益网络化。

③组织间网络的扩展近年来,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是组织与管理研究的热点,这与组织之间日益增强的联系相关。组织间网络,指的是组织之间通过频繁的互动而形成的相对比较稳定的紧密关系。因此组织间网络是组织间关系的一种特殊情形。不论是对于企业组织,还是政治组织,以及社会服务组织,网络化己经是一种非常显著的趋势。

6. 试述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答案】社会学产生的背景是:

(1)19世纪30年代,孔德连续出版了多卷本哲学名著《实证哲学教程》。他在该书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的名词以及关于建立这门新科学的大体设想。后来的社会学家们大多将此作为社会学诞生的标志

(2)孔德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社会学的大体设想,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科学发展的进程决定的。

①从社会历史条件看,孔德生活在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代。在这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中,人们急切地要求搞清楚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

活地位和相互之间关系的影响。这是催生社会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从学术发展的背景上看,在中世纪的神学统治下,自然科学曾长期被压制,之后,文艺复兴带来了自然科学繁荣发展的春天。到了孔德的时代,许多自然科学的学科都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孔德提出的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主张,为以后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社会学学科的诞生,既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深受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启发。

7. 简述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的社会变迁理论的基本思想。

【答案】帕森斯把变迁分为社会系统本身的变迁和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变迁。在结构功能理论的框架下,他认为,系统内部的紧张、偏差行为和社会控制构成系统的变迁,系统变迁的方向是“适应性”的增强,即社会系统克服阻力而达到目标的能力的增强。帕森斯用进化来解释社会变迁,因此他的这种理论又被称为新社会进化论。

(1)帕森斯用其系统理论解释人类社会的进化,他提出社会进化的四个特征(或机制):分化、适应力提高、包容和价值普遍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的进化由分化开始,即社会由单一结构、功能多样的单位分解为结构复杂、功能专一的单位。这种分化会提高社会的适应力,因为分化导致了社会单位的资源增加。分化和适应力提高带来系统的新的整合问题,而对新单位的包容是达到整合的途径。如果一个社会能包容新的单位与结构,它的基础将会更稳定、效率也会提高。同时,价值普遍化即对新单位的承认或给予合法化,有利于消除系统内部结构之间的冲突。

(2)帕森斯还将人类社会的进化分为五种形态:原始社会、古代社会、中古帝国社会、“温床”社会和现代社会,并指出了各种社会的基本特征。他认为社会进化的现代阶段是社会进化的最后阶段,此后人类社会不会再有新的阶段,而只是现代社会在地理上的扩张,并形成一个“现代的”世界体系。

8. 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学?

【答案】学习社会学的原因主要包括:

(1)普及社会学知识,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学提供的有关社会的基础知识,实际上是公民的一般常识。而这种一般常识,是现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只有具备了这种关于社会的科学知识,才能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自觉地适应不断变动着的社会环境,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合格的公民。

(2)社会学在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现代技术突飞猛进,使得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任何重大问题,都不能单独靠某一门学科的方法去解决。大力开展社会学的研究,在各门科学学科与社会学之间进行合作,将有利于促进整个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3)社会学能够提供社会工作和行政、企业管理所需的知识。社会学是研究人的社会性格、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组织制度的,现代国家的行政组织和企业里存在着大量影响工作态度和生产效率的“人的因素”,以及影响行政和企业经营的种种组织、制度等因素,增进对于这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