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693社会学理论之社会学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戏剧论(戈夫曼)

【答案】戏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用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因而,是社会互动理论中的一种观点。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他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戏剧论研究的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创造印象,戈夫曼将人们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左右他人,以在他人那里建立良好印象的过程称为“印象管理”。戏剧论认为,互动的一力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戏剧论强调了对互动情景的定义及人们互动行为的复杂性、随机变动性,加深了对互动现象的认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前台行为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他们的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2. 虚拟社区

【答案】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它是与传统的实在社区相对而言的。它也具有实在社区的要素,比如有一定的活动区域; 有一定数量固定的人群,人与人之间有着频繁的互动。虚拟社区存在于与日常经验的物理空间不同的电子网络空间,社区的居民为网民,他们在一定的网络空间内围绕共同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交流和活动,并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结构性流动

【答案】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改变犷,从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如科技发展减少了农业人口,增加了城市人口。结构性流动是由外在原因推动的,不反映个人对这种流动所抱的种种态度。

4. 社会不平等

【答案】社会不平等是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就是人们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对社会不平等的考察,就是关注各种社会资源、生活机会在不同人群中分配方式的差异。考察社会不平等的第一对范畴是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第二对范畴是稳定性不平等和暂时性不平等。

二、简答题

5. 简述群体规范、目标、凝聚力在群体运行中的作用。

【答案】(1)规范是指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整体行为的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是成员对群体中正规和恰当的行为方式的共同期望与信念。规范对群体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稳定群体和促进群体成员间的变化。

①稳定群体。通过规范,建立群体的内部控制,帮助群体成员控制自己的行为。规范在许多方面有助于群体的稳定。

a. 如果一个成员偏离群体期望,其他成员将处罚他。群体按照其他成员的期望来纠正群体成员的行为。

b. 规范为群体成员的行为提供指引,群体成员可以用规范来预测他们的行为是否会被接受,在群体中他们将感到更安全。

②规范能促进群体成员发生行为上的改变。如果群体成员服从这些规范,群体就会成为所有成员互相帮助和支持的场所。此外,规范也会导致群体中不良的行为模式。在一些群体中,规范导致了群体成员的一些不良行为的形成。

(2)群体目标的作用

①引导和激励群体成员。群体成员会为他们渴望和重视的东西而工作。所以,群体日标展现了群体成员的动力,有助于引导和鼓励群体成员参与群体活动。

②发展成员责任心。为了有效地实现群体目标,必须划分角色和责任。在建立目标的基础上,应计划和协调群体成员的分工,这样就能够以工作为基础去分配角色和责任。

③为评估打基础。目标是群体评估群体任务完成状况的基础。群体成员将采取行动以实现群体的目标,他们行动的有效性取决于其怎样推动群体目标的实现。

④指导冲突的解决。在群体里,冲突或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是不可避免的,在有助于达到群体目标的基础上,群体成员可以用更理性的方法解决冲突。

(3)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中成员希望留在群体中的程度。凝聚力在群体运行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保持群体成员身份。在有凝聚力的群体里,群体对其成员有高吸引力,并且成员也愿意归属这个群体。群体成员的归属愿望是建立群体规范的基本力量。

②群体规范的遵守。在凝聚力高的群体里,遵守群体规范的效果并不总是令人满意的。高凝聚力会导致群体强化这种不理想的规范,当凝聚力上升时,群体成员的接纳性也相应地有所增长。

③划清群体界限。凝聚力的增长在群体成员中加强了“我们”的意识或感受。这种“结合在一起”的意识造成了成员与非成员间明显的不同,那就是群体界限的建立。

④提高群体成员的参与。研究结果证明,随着凝聚力的增长,群体成员的参与也相应地增长。⑤提高群体成员的满意程度和个人适应性。有凝聚力的群体对群体成员的满意程度和个人适应也有正面影响。在有凝聚力的群体中,被其他成员喜欢、接纳和推崇,能提高成员的自尊。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群体成员能较自由地表露感受,具有较强的信心和愿意利用其他成员的评价,

这对群体成员在群体中的改变和成长都是有益的。

6. 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案】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组织目标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组织是依靠特定的目标来维持其存在的,组织内部的一切活动也是围绕目标而进行的。失去目标,便意味着组织活动失去其合理依据。

(2)组织目标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它包括两个方面:

①对内是指组织在制定方针、政策和策略时,要以满足目标要求为准绳。

②对外是指向社会大众宣告本组织的宗旨、性质和任务,明确其发展方向,使人们认识并了解这个组织,以便加入该组织或与该组织发生联系。

(3)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活动效益与效率的标准。组织活动都是围绕着组织目标进行的,这种活动是否有效益或效率,以及效益和效率如何,就看它活动的结果接近于组织目标的程度。

7. 对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与机制分析有何不同?

【答案】对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与机制分析的对比如下:

(1)功能分析具体的功能分析要点是:

①区分社会制度的产生原因和客观后果,将分析重点放在客观后果上。社会制度并不都是因为有用的结果而存在的。我们不能想当然地从社会制度的历史渊源来推论社会制度在当今所起到的社会作用,而是应该对社会制度的客观后果进行全面、具体的考察。

②辨识社会制度客观后果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制度功能从动机与后果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为显功能与潜功能; 从社会制度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下又可以区分为正功能与反功能。我们下面对其分别进行简述。

a. 社会制度显功能。它是制度行动者所设计或能够预料到的制度后果;

b. 社会制度潜功能。它是制度行动者未曾预料到的制度后果;

c. 社会制度正功能。它是能够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促进社会整合的制度后果;

d. 社会制度反功能。它是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应该注意的是,反功能并不都是对社会起消极破坏作用的制度后果,有些社会制度的反功能具有促进制度变迁的积极意义。

显功能一潜功能以及正功能一反功能的交叉分类就构成了功能分析的四个基本取向,对社会制度的客观后果可以在这四个取向上进行具体分析(见图)。在这些取向中,要充分重视潜一反功能,从中往往可以发现社会问题和制度变迁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