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苏州大学社会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社会政策制定的一般程序。

【答案】社会政策的制定涉及从发现问题到政策方案出台的一系列过程,包括确认政策问题、建立政策议程、制定政策方案、政策方案选优、政策方案合法化等各个环节。其一般程序具体表现为:

(1)确认政策问题。这是政策制定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其必要条件包括:

①存在一种可以确认的客观情势;

②出现了强烈的公众诉求;

③形成了明显的政策需要。

(2)建立政策议程。政策议程是将政策问题纳入政治机构的行动计划的过程。研究者将政策议程划分为公共议程(或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或正式议程)两种类型。

(3)制定政策方案。又称政策方案的设计,是一种决策过程,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途径和方法的选择活动,其目的在于提供各种有利于实现政策目标的备选方案。

(4)政策方案的选优。即对已设计出来的各种政策方案进行评选,从中找出一个最佳方案的过程。

(5)政策方案合法化。即政策方案通过一定程序获得合法地位的过程。社会政策的主体为政府及立法机关等。

2. 结合涂尔干的《自杀论》,谈谈你对实证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解。

【答案】(1)实证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①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研究看齐,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现象及其相互联系进行类似于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要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同时,这种研究过程还应该是可以重复的。

②实证主义是指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实证主义研究生方法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是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2)实证主义社会学在方法论上的特征

①它明确地规定了社会学理论及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辨的思维方式,使社会学摆脱了思辨哲学的羁绊,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它的理论原则具有强烈的本体论的自然主义倾向,坚持统一的科学观,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异,它们都是一种“物”,故而遵从同样的科学法则。这样便混淆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区别。

③在探讨“物”的规律时,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完全适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特别是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应用了类比的法则后,产生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知识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一有机进化论和机械论。

④重视经验和感性资料在社会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在方法论上格守经验主义原则。

⑤强调价值中立性,要求在社会学研究中不作任何个人的价值判断,反对个人的情感介入,以保持严格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⑥强调对现实社会生活进行十预,强调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实践功能,把社会学看作“社会工程学”或“社会医学”,即强调社会学对现实社会的改造作用。

⑦重视对社会秩序、社会平衡和社会稳定性的研究,在政治和意识形态吵域内具有相当保守的价值取向。

⑧主张整体主义的方法论。整体主义方法论强调对社会性结构的研究,认为只有社会结构层次的事物才是重要的,个体行动只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涂尔干提出,社会虽然是山个体构成的,但社会事物又是客观独立存在的。社会事实是纯社会性的,它们不能还原为个体的总和。因此,个人现象不同于杜会现象,不能用对个体行为的解释取代对社会事物的解释。他主张必须从社会自身去对社会生活进行解释。

(3)结合《自杀论》分析在研究方法上,涂尔干的《自杀论》开创了现代科学的社会学研究的新纪元。是理论与经验的首次圆满结合,是实证主义思想的首次完备体现,同时又是复杂统计分析技术的首次系统应用。它促进了社会研究从单变量的描述性的研究转向多变量的解释性的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涂尔干反对内省法和历史的方法,提倡通过实验方法(共变法)来对社会现象作出解释,并首先将“多元分析法”引入社会学。涂尔干是社会学史卜第一个通过对来自实际生活的资料进行体统整理、比较、计算、分析来建立社会学理论的社会学家,为如何利用统计资料、如何从经验现象中概括出理论认识提供了范例,即为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的结合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涂尔干的自杀理论属于开拓性研究,因此不能苛求其尽善尽美。但其开拓性的社会学研究思路和实证社会学诸多规范和理论都己成为现代社会学的基础,对社会学发展及分支学科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 郊区化和后现代城市社区的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郊区化和后现代城市社区的发展说明了:

(1)在发达国家,在大城市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内部结构也进行着调整早在20世纪初,芝加哥学派在城市的区位研究中就发现了中产阶级远离城市中心而居住在郊区的现象,而将城市

中心让给商业中心。这种人口从城市中心区迁移到郊区的现象被称为郊区化。

(2)促使中产阶级迁往郊区的原因

①大城市的过度发展使城市中心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空气污浊,不适于人居住;

②城市的中心区社会治安情况差,居民有不安全感;

③城市中心区的地价高昂;

④城市郊区具有地价便宜、环境适宜之优点。在交通比较便利的情况下,一些中产阶级从市中心迁往郊区,而城市的中心成为下层阶级和外国移民居住的地方。

(3)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城市人口迁往农村居住和农村地区人口增加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这主要有两种情况:

①城市中心的居民迁往临近城市郊区的农村地区,这也以中产阶级为最;

②一些企业在临近城市、交通便利、地价便宜的农村开办工厂,因此,逆城市化是对大城市过度发展的反应。

(4)后现代城市后现代城市形成于消费的全球化浪潮中,它的特点是:

①小规模的有民族风格的餐馆被一些全球连锁的饭店所取代;

②城市社区中不存在单一文化的同质生活方式;

③公共空间被私有化,如大型购物中心的出现。后现代城市除了传统城市社区的功能分区外,它由三个相互重叠的成分组成:边缘城市、二元城市和幻想城

4. 试分析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问题。

【答案】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问题包括:

(1)环境问题从中国的情况看,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一些具体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风沙、生活垃圾污染、绿化不足、森林破坏、公共场所污染、农药污染、荒漠化、工业垃圾污染、海域污染、野生动植物减少、耕地减少和质量下降等。

(2)人日问题

①人口数量庞大从数量方面看,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基数庞大、育龄人群比重高以及在此基础上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居世界落后行列,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则给我国人民的就业、教育、住房、交通、医疗、社会福利等力一面造成很大压力,成为许多其他社会问题的根源。

②人日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当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时,这一过程就称为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3)贫困问题

①现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截至2013年底,中国农村尚处在贫困线的人口为8240多万人,2011年底,城市贫困人口约5000万人,按照国际标准计算,整个中国目前尚有2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