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639体育学基础综合之运动生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非同步综合征
【答案】非同步综合征是外界环境急性变化时会引起机体暂时的生物节奏失调现象。它可出现暂时性疲劳、失眠、胃肠道障碍、性功能障碍、精神及运动能力下降等各种各样的身心功能障碍。
2. 稳态
【答案】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动态平衡状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交换、转变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稳态不是没有变动,而是通过调节机制能够消除不稳定变动而保持在目标值上。
3. 免疫防御
【答案】免疫防御是指机体防御外来病原微生物的抗感染免疫。在异常情况下若免疫反应过于强烈,可引起超敏反应。免疫功能过低或缺陷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
4. 肌肉力量
【答案】肌肉力量是肌肉在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或者说是肌肉抵抗阻力的能力。根据肌肉的收缩形式,可将肌肉力量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两种形式。影响力量的
因素有神经的调控功能、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肌纤维类型、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性别和年龄等。
5. 生理无效腔
【答案】生理无效腔是解剖无效腔与肺泡无效腔的总和。健康人平卧时的生理无效腔等于或接近于解剖无效腔。生理无效腔有助于了解死腔通气量,协助肺血管疾病诊断和评价。
6. 期前收缩
【答案】期前收缩又称期外收缩或早搏,是指在窦房结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脏受到一次足够强的额外的刺激,随之产生的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期前收缩可偶发于正常人,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
7. 日历年龄
【答案】日历年龄是时间年龄。它从新生儿出生开始计算,每生活1年为1周岁,以次类推。
日历年龄并不能真正地反映一个人身体成熟的早晚,而发育程度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成熟状况。
8. 血凝(血液凝固)
【答案】血凝又称凝血,是指血液凝固的过程。当血管受伤出血时,立即形成凝血止血。止血由血管的损伤部位收缩,血小板黏附、聚集、变态,从而形成白色血栓,然后由血液凝固系统形成纤维蛋白完成止血过程。
9. 强直收缩
【答案】强直收缩是指给予肌肉一连串时间间隔很短(短于单收缩所需时间)的刺激,使肌肉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还没有结束就接受后一个刺激开始第二次收缩反应,于是肌肉始终处在一定的收缩状态。引起强直收缩的刺激称强直刺激。
10.脊休克
【答案】脊休克是指动物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的调控,而暂时丧失一切躯体和内脏反射活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反射消失,肌紧张减退或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反射消失,不能发汗;大小便潴留。
二、简答题
11.简述体育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答案】体育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表现为:
(1)运动可提高脂肪酸的氧化能力
耐力训练是提高机体氧化利用脂肪酸供能能力最有效的措施。长期耐力训练会使骨骼肌线粒体数量、体积、单位肌肉毛细血管密度、线粒体酶及脂蛋白酶活性增加。故耐力运动能使机体氧化利用脂肪的能力要比一般人强。
(2)运动可改善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是指血浆总胆固醇(TCH )、低密度脂蛋白(LDL )及甘油三酯(TG )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 )降低等。因LDL 对动脉管壁内膜有侵蚀作用,而且易在动脉管壁内沉积形成脂斑,所以血脂异常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耐力训练可促进血浆TG 降解,増加血浆HDL 含量,HDL 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因此,长期坚持耐力运动可改善血脂异常。
(3)运动可减少体脂积累
体脂易受营养状况和肌肉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増减变化。若机体营养过剩并且肌肉活动减少,则体脂储量増加;若合理营养并且肌肉活动増加,则储脂量减少。因此,坚持长期运动不仅影响血脂水平、改善血脂异常,而且可以通过提高脂肪酶活性,促进脂肪水解,加速FFA 氧化供能,而减少体脂积累。
12.何谓最大摄氧量?简述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答案】(1)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
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又称最大吸氧量、最大耗氧量。它反映了机体吸入氧、运输氧和利用氧的能力,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2)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①肺的通气与换气能力是影响人体吸氧能力的因素之一。肺功能的改善为运动时氧的供给提供了先决条件。
②血液及循环系统运输氧气的机能。血红蛋白含量及其载氧的能力、心脏的泵血机能及每搏输出量的大小都是影响最大摄氧量的重要因素。
③肌组织利用氧能力。肌肉利用氧的能力称为最大摄氧量的外周机制。肌纤维类型影响肌肉的摄氧能力,慢肌纤维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线粒体数目多、体积大,有氧氧化酶的活性高,肌红蛋白含量也比较高,因而有利于増加肌纤维的摄氧能力。
④遗传因素。研究发现,最大摄氧量的遗传度为
能提高本人最大摄氧量的
15~17岁为后天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受试者只⑤年龄、性别因素。最大摄氧量依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青春期前男女生最大摄氧量的差异很小,12~13岁之后其差异逐渐显著。成人男子最大摄氧量要高于女子
女子的峰值,岁为男子的峰值。此后,随年龄的增加,最大摄氧量会逐渐减小。
⑥训练的影响。虽然最大摄氧量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但在训练的影响下亦可以增长。这是因为运动训练可增大心容积和心肌收缩力量,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研究表明,运动训练可导致慢肌纤维线粒体增大、增多,线粒体氧化酶活性增加,从而提高肌组织摄氧和利用氧的能力。
13.简述PCO 2、H+和PO 2三个因素在调节呼吸中的相互作用。
【答案】(1)PCO 2、H+和PO 2三个因素都对呼吸有一定的影响,通常是一种因素的改变会引起其余一两种因素相继改变或几种因素的同时改变,三者问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既可因相互总和而加大,也可因相互抵消而减弱。
(2)例如:
升高时为大;
另外含量的降,
升高时为小:下降时,也因肺通
使和下降,而减弱了低的刺激作用。 升高时,也随之升高,两者的作用总和起来,使肺通气较单独PCO 2下降,抵消了一部分的刺激作用。增加时,因肺通气增大排出更多也使[H+]有所降低。这两者均使肺通气的増加较单独气量増加,呼出较多的14.简述引起残障的原因。
【答案】引起残障的原因主要有先天性残障、外伤性残障和后天疾病引起继发性残障三种: (1)先天性残障
先天性残障是指出生时就具有的残障现象,其原因有多种,如先天性心脏病、遗传性疾病、出生时产伤窒息引起的弱智等。
(2)外伤性残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