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66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论述题
1. 联系实际论述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①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领域也不例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2)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a.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b.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a.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导致代表或拥护不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进而促使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
b. 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的。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解决,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2. 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又说“资本米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要求我们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具有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但同此前的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则是以往任何社会所不可比拟的。
(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在资本主义之前,生产的主要形式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而资本主义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为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利用提供了基础和空间。科学技术不断应用于生产实践,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从第一次技术革命到现在,又发生过多次科学技术的巨大变革,而每一次科学技术的巨大变革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是以价值作为追求目标的,对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追求不受财富的使用价值形态的限制,价值形式的财富积累可以无限制地扩大。这样,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生存的意义,就是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因而必然想尽一切办法来增大剩余价值的生产。除去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外,还有竞争的外部压力,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正是资本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资本家问激烈竞争的外部压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资本主义民主制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分权制衡”、“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思想,并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了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国家。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虽然本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但在经济上保护自由竞争、等价交换,政治上推崇自由、民主、平等,与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相比,无疑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一大进步。
3. 试述唯物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并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如何发展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
【答案】(1)唯物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唯物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①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则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
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简称三个代表,是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提出的中国共产党重要政治理论。
②三个代表思想要求中国共产党要:
a.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c.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3)科学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②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下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