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云南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院641自然地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降水量

【答案】降水量是指降落在地面上的雨雪雹等,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单位时间内降水量越多,降水强度越大,反之则降水程度越小。

2. 岩浆岩

【答案】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圆所形成的岩石,又称火成岩。它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或气孔,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岩浆岩主要有侵入和喷出两种产出情况,侵入在地壳一定深度上的岩浆经缓慢冷却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岩浆喷出或者溢流到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

3. 基岩

【答案】基岩是指地球陆地表面疏松物质(土壤和底土)底下的坚硬岩层,它是风化作用发生以后,原来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被破坏,形成一些在常温常压下较稳定的新矿物,构成陆壳表层风化层之下的完整的岩石。作为工程地质概念的基岩是指作为地基的岩石,而岩层是指呈层状的岩石,一般沉积岩和沉积岩的变质岩为层状岩石,完整基岩是指桩基嵌入的岩石无裂隙、节理、风化等情况。

4. 地震

【答案】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地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即大地的快速震动。世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因素。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至700km 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

5. 横向沙垄和纵向沙垄

【答案】横向沙垄和纵向沙垄是典型的风积地貌。依据沙垄形态与风向的关系,沙垄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横向沙垄、纵向沙垄与多风向沙垄。横向沙垄走向与合成起沙风向垂直或交角不小于60°,主要包括新月形沙垄、新月形沙垄链及复合新月形沙垄链三类。纵向沙垄是指走向与起沙风合成风向平行或夹角小于30°的沙垄,高十余米至一二百米,长数百米至数十千米,纵向上丘脊线时有起伏,横剖面大致对称,但其前端迎风坡与背风坡差别明显。

6. 区域大气环流

【答案】区域大气环流主要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以及行星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产生的一种区域性,季节性的气流运动,常称为季风环流。全球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区域为东亚和南亚地区,现以南亚季风的形成过程为例说明季风的形成过程: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温度相对陆地温度高,海洋上空气体作上升运动,而陆地上空空气作下沉运动,这样就在海洋上形成一个低压中心而在陆地上形成一个高压中心,即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进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南亚冬季的东北季风,夏季由于行星风带位置的移动,南半球低纬的东南信风跨越赤道在北半球向右偏,进而形成南亚地区夏季的西南季风,而对于东亚的季风的形成,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分别形成冬季的西北季风和夏季的东南季风,

7. 干洁大气

【答案】干洁空气是指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它是地球大气的主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此外还有少量氢、氖、氪、氙、臭氧等稀有气体。从作用上看,氮气对太阳紫外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丰富的氧气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繁殖的必要条件:二氧化碳的存在是是光合作用发生的必要条件:臭氧具有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的能力,保护人类健康。

二、简答题

8. 何谓海洋? 它对地球环境有何意义?

【答案】(1)海洋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是在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但彼此相通的一片广大水域。其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海和洋彼此沟通连接,组成一个统一的水体。

(2)海洋对地球环境的意义:

①在气候方面,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交换、调节有着显著作用。暖流对流经沿岸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则对流经沿岸起降温减湿作用。若洋流异常,则会影响到全球的环流情况,进而影响到全球的气候。

②在海洋生物分布方面,洋流的位置,往往会影响到渔场形成的位置。寒暖流交汇处以及上升补偿流,会把营养盐类带至海洋表层,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进而吸引各种鱼类到此觅食,形成渔场。而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渔场都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处。如果没有海洋,就没有海洋生态。

③在环境污染方面,某处出现污染,洋流往往会将此处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别的区域。一方面,这能够减少、净化源头的污染情况,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污染向其他地区扩散。

9. 何谓大气圈? 说明大气圈垂直分层的依据和各层的主要特征。

【答案】(1)大气圈

大气圈是指包围地球的整个空气层的总称,它是由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

(2)大气圈垂直分层的依据

科学观测结果表明:由于地球旋转运动、地球引力以及距地面不同高度各层次大气对太阳辐射能吸收程度的差异,使得描述大气状态的温度、密度、气压等气象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呈不均匀的分布。

(3)大气层分

大气层分为以下五个层:

①对流层,指从地面0kn 至距离地面8~18km,赤道地区的对流层厚度最大,两极地区最小。因地面长波辐射是重要的热量来源,故近地面层的大气温度较高。由于地表物质组成、性状及其接受的太阳短波辐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使得低层大气受热不均匀,易发生垂直对流运动。

②平流层,是指从距地面8~18km至50~55km之间,平流层内气体状态非常稳定。在距地表25km 以下的平流层下部,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保持不变或稍有升高。从25km 开始往上,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顶部气温可接近0℃。平流层无气体只有平流运动,且水汽和尘埃含量均很少,几乎无云、雨等天气现象,大气透明度也很好。

③中间层,指从距地面50~55km至85km 。其显著特征是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顶部气温可达-92℃左右,垂直温度分布特征与对流层相似,由于层内热量仅靠其下部的平流层提供,因而下热上冷,故空气垂直运动相当强烈。

④热成层,指从距地面85kn 至800km 的高空,也称之为电离层。该层的特点是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迅速上升。顶部可达到1000k 以上。其空气极为稀薄,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辐射下,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因而热成层也可称为电离层,是短波无线电通信的反射层。

⑤逸散层,指从距地面800km 至2000~3000km的高空。那里空气更为稀薄,又远离地面,气体分子受地球引力极小,因而大气质点会不断地向星际空间逃逸。

10.简述水圈组成。

【答案】(1)水圈是地球外部构造圈层之一。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水圈是地球外圈中最活跃的一个圈层,也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相互作用,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演化。

(2)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它指地壳表层、地面和围绕地球的大气层中存在着的各种形态的水,包括液态,气态和固态的水。

(3)水圈的主体是世界大洋,其面积占全球面积的约71%陆地上的湖泊、河流、沼泽、冰川、地下水,甚至矿物中的水都是水圈的组成部分。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泛的物质。同时,水也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水分和能量的不同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地带和自然景观类型,水溶解岩石中的营养物质,为满足生物需要创造了前提。水分循环不仅调节气候、净化大气,而且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与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