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838综合地理学之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为土

【答案】由于耕种、灌溉、施肥等活动,使原有土壤的成土过程加速或延缓,或逆转,形成了有别于同一地带或地区的地带性土壤类型,原有的土壤仅作为成土母质或埋藏土而存在,其形态和性质有重大改变,这类土壤称为人为土。

2. 土壤有机质

【答案】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土壤有机质可分成腐蚀质和非腐蚀质,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最早来源。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 基岩

【答案】基岩是指地球陆地表面疏松物质(土壤和底土)底下的坚硬岩层,它是风化作用发生以后,原来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被破坏,形成一些在常温常压下较稳定的新矿物,构成陆壳表层风化层之下的完整的岩石。作为工程地质概念的基岩是指作为地基的岩石,而岩层是指呈层状的岩石,一般沉积岩和沉积岩的变质岩为层状岩石,完整基岩是指桩基嵌入的岩石无裂隙、节理、风化等情况。

4. 变质岩

【答案】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该岩石具有特定的比重、孔隙度、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等物理性质,一般分为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两大类。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它是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是建筑、钻探、掘进等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各种矿产资源赋存的载体。

5. 寄生

【答案】寄生是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的生物关系。主要的寄生物有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但在动物中,寄生蠕虫特别重要,而昆虫是植物的主要大寄生物。寄生有专性寄生的拟寄生物,

①专性寄生必需以宿主为营养来源;兼性寄生既能以宿主为营养来源也能自由活动;

②拟寄生物包含一大类昆虫大寄生物,它们在昆虫宿主身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

6. 雅丹地貌

【答案】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

7. 土壤圈

【答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是岩石圈顶部经过漫长的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它是岩石圈最外面一层疏松的部分,其上面或里面有生物栖息,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它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之一,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其平均厚度为5m ,面积相当于陆地总面积减去高山、冰川和地面水所占有的面积。

二、简答题

8. 根据全球森林植被对温度的适应可以将其划分为几种类型?

【答案】根据全球森林植被可以划分为:

(1)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回归线之间)的高温多雨地区;

(2)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地区由常绿阔叶树种组成的地带性森林类型。在日本称照叶树林,欧美称月桂树林,中国称常绿栋类林或常绿樟拷林;

(3)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之间的过渡类型;

(4)常绿硬叶林:是在世界范围内反映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型气候的典型植被;

(5)夏绿林:由夏季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组成的森林称为夏绿阔叶林或落叶阔叶林;

(6)针阔叶混交林:是寒温带针叶林和夏绿阔叶林问的过渡类型;

(7)针叶林:是指以针叶树种为建群种所组成的各种森林植物群落的总称;

(8)红树林和竹林:红树林是由一群水生木本植物组成的海岸植物群落,具有特殊的生态地位和功能,是极为珍贵的湿地生态系统。竹林是由竹类植物组成的单优势种群落,在全市分布广泛,而且种类众多。

9. 简述土壤质地和结构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答案】(1)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粗细程度和组成比例。土壤质地影响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的交换,进而影响土壤养分的转化。当土壤颗粒过粗时,土壤的通气性、透气性强、热容量小、温度变化剧烈、有机质分解迅速,不利于水分保持和养分的积累;而当土壤颗粒过细时,排水和通气差,

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利于养分积累,但由于粘性强,不易于耕作。只有当土壤质地适中时,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与供肥性能强。

(2)土壤结构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的胶结状况,土壤结构影响土壤孔隙的数量、大小及其分布,从而影响土壤与外界水分、空气、热量、养分的交换。土壤结构良好时土壤既保水又透水,并具有良好的土壤透气和热量状况,利于作物根系的伸展及对养分的保蓄和供应。

10.简述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的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一般公认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和分纬度地带性两类,分别简称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1)地带性规律

即纬度地带性规律学说的要点可以概括为:

①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

②由宇宙一行星因素如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等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有必要特别指出,道库恰耶夫在100年前能够注意到日地距离对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的作用,确实难能可贵。须知,如果地球处于水星的位置,年平均温度将比现在高数倍;如果处于海王星的位置,则温度可能只及现在的1/900。无论处于上述哪一种情况,地带性规律都将表现得相当微弱,无助于改变全球高温或极端低温的状况;

③带和地带只在理想状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

④地带性规律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应存在另一种规律。至此己不难看出,道库恰耶夫的地带和带,实质上是纬度地带和纬度带。

(2)非地带性规律

地球的内能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基础。这种核转变能导致海底增生、板块移动、碰撞和大陆漂移,形成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的随机分布,致使地壳断裂、褶皱、隆升或沉降,形成巨大的山系、高原和沉陷一断陷盆地。因此,海陆分异,海底地貌分异,陆地上大至沿海一内陆间

的分异,小至区域地质、地貌、岩性分异,以及山地、高原的垂直分异,均属非地带性分异范畴。

①海陆分异

②陆地干湿度分带性与所谓“经度地带性

③具有构造一地貌成因的区域性分异

④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

⑤垂直带性分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