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838综合地理学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系统
【答案】生态系统是在一个特定环境内,其间的所有生物和此环境的统称。具体来说,它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其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2. 生态平衡
【答案】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出的稳定状态。它们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逐渐趋于相对稳定少变,这种自然现象称为生态平衡或自然平衡。
3. 风蚀地貌
【答案】风蚀地貌是指经由风和风沙流对土壤表面物质及基岩进行的吹蚀和磨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有:①风蚀石窝,即陡峭的迎风岩壁卜风蚀形成的圆形或小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②风蚀蘑菇,即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风蚀作用而成的蘑菇状岩体;③雅丹地形,即河湖相十状堆积物地区发育的风蚀十墩和风蚀凹地相间的地貌形态;④风蚀城堡,即水平岩层经风蚀形成的城堡式山丘;⑤风蚀垅岗,即软硬互层的岩层中经风蚀形成的垅岗状细长形态;⑥风蚀谷,即风蚀加宽加深冲沟所成的谷地;⑦风蚀洼地,即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蚀所形成椭圆形的成排分布的洼地。
4. 变质作用
【答案】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后,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于是就把其中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基本上是在固态岩石中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于岩浆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5. 褶皱构造
【答案】褶皱构造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此时岩层
的连续完整性未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它在层状岩层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是地壳中最常见的一种地质构造形式,规模差别很大。褶皱是最重要的构造现象,因而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褶皱的产状、形态、类型、成因等特点,对查明区域构造、工程地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6. 断裂构造
【答案】断裂构造是指岩石因受地壳内的动力,沿着一定方向产生机械破裂,失去其连续性和整体性的一种现象,又称断裂。当岩石受地应力作用,且作用力超过岩石本身的抗压强度时就会在岩石的薄弱地带发生破裂,而断裂构造是岩石破裂的总称,具体包括劈理、节理、断层、深大断裂和超壳断裂等,它可以作为石油天然气二次运移的良好通道,油气沿断裂通道运移比在岩石孔隙中运移更加容易。
7. 人为土
【答案】由于耕种、灌溉、施肥等活动,使原有土壤的成土过程加速或延缓,或逆转,形成了有别于同一地带或地区的地带性土壤类型,原有的土壤仅作为成土母质或埋藏土而存在,其形态和性质有重大改变,这类土壤称为人为土。
二、简答题
8. 说明黄赤交角带来的地理效应。
【答案】(1)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是指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夹角,这个夹角叫做黄赤交角。黄道面就是地球的公转轨道所在平面。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27'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的公转运动,使得正午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变化于南、北纬23°27' 之间,从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2)黄赤交角的地理效应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的公转运动,使得正午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变化于南、北纬23°27' 之间,从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当太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就处于夏季,南半球就是冬季;当太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就处于冬季,南半球处于夏季。
9. 水平地带与垂直自然带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案】水平地带与垂直自然带之间的关系为:
(1)就组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各分带而言,杂多样的,它不完全重现纬度地带的序列。 (2)垂直自然带既有与水平地带同源的成分,与平地自然地带相似,但就整个带谱类型而言,却是极其复也有大量相似的成分和独特的成分,可分为:
①同源的,与各地自然带成因相似,形态只有量的变异。
②相似的,形成条件差异大,而性质有某些相似。
③独特的,平地上没有的。
(3)每一水平地带都有自己的垂直带谱系列,即垂直带的结构类型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育和发展起来
(4)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就是地带性的水平地带,它随纬度和基带海拔的变化而有规律地更迭。
10.所谓基本地貌类型是指哪几类地貌?
【答案】基本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和平原两类。
(1)山地
山地是山岭、山间谷地和山间盆地的总称,是地壳上升背景下山外力切割而成。山岭的形态要素包括山顶、山坡和山麓。山顶呈狭长带状延伸时称为山脊。山顶按形态特征可分为尖顶山、圆顶山、平顶山一类。山坡可分为直形坡、凹形坡和阶状坡。谷地包括河床、河漫滩、阶地等次级地貌类型。根据绝对高度,山地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四类。我国以绝对高度大于5000m 为极高山,3500~5000m为高山,1000~3500m为中山,小于1000m 为低山
(2)平原
平原是一种广阔、平坦、地势起伏很小的地貌形态类型。依据海拔高度,可分为低平原(200m )和高平原两类。低平原地势低而平缓,切割深度和切割密度均很小。高平原简称高原,由于地势较高,切割相对强烈。平原又可分为平坦平原、倾斜平原、凹形平原和起伏平原等类型。依据外动力差别,平原还可分为熔岩平原、喀斯特平原、冲积平原和海成平原等类型。当平原四周被山地环绕时,平原及面向平原的山坡共同组成一种新的地貌类型一一盆地。
11.主要岩石类型有哪些?
【答案】岩石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丁大岩类:
(1)岩浆岩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性组分的高温茹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它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岩中以Si02的含量最大,Si02的多少不仅影响岩浆岩的性质,而且也影响岩浆岩中其他物质的含量。
(2)沉积岩
沉积岩是指在低温和低压的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它广泛分布于陆地表面及海洋盆地中,由沉积作用而形成。(3)变质岩
变质岩是指在地球演化历史中,地壳内早先形成的岩石经历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它主要经历了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是从一种固相转变为另一种固相的结晶过程。
12.简述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
【答案】(1)生态系统平衡的含义
生态系统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