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亲社会行为

【答案】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它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原因,历来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有:①社会生物学观点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人的先天特性,来自人们的基因,可以遗传。②社会交换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③社会规范论认为,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交互性规范是支配社会交换、保持社会关系中得失平衡的一个基本原则;社会责任规范是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其影响因素包括:①文化因素;②情境因素;③家庭成员的行为;④学校、同伴与媒体的影响;⑤受助者特征;⑥助人者特征等。

二、简答题

2. 罪犯在审讯过程中有哪些心理活动,审讯者应该如何审讯?

【答案】(1)审讯情境下的受审者心理反应

在审讯环境下,受审讯者会出现与其他情境下不同的社会心理反应。

①处罚恐惧与心理盔甲

几乎所有犯罪者都担心受到处罚,这是他们在审讯情境中的注意中心。他们此时的行为都与避免处罚、消除恐惧有关。如果认为回答提问会露出破绽,就在心理中装上一具盔甲,对所有提问都一概阻拦和抵抗。

②防御计划

几乎每个受审者都制定掩盖犯罪行为的防御计划。比较简单而有效的防御计划是保持沉默。比较复杂的防御计划是编造情节。更为复杂的防御计划是几个案犯之间订立攻守同盟。防御计划的特征包括:一是一厢情愿,出于主观臆断和主观愿望,或过于保守,或过于乐观;二是编造的情节具有不和谐性。

③服从证据

绝大部分受审者在证据面前都会受到震慑,哑口无言,原来借以狡辩的理由和侥幸的幻想一概被打破,挖空心思制定的防御计划也会动摇,只好低头认罪。受审者也对与证据有关的事物和“准”证据敏感。犯罪者会因心虚而交代罪行。

④压力回避

犯罪者在受审过程中会感受到强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一是来自外部的审讯环境、事实证据;二是来自内部的谎言与事实不和谐、交代与抗拒的心理冲突。压力作为一种强烈的痛苦和折磨,

会使压力耐受力较弱者为缓解眼前痛苦而放弃对长远后果的考虑,从而供认罪行。犯罪者的心理防线往往因为内部压力而崩溃。

(2)如何审讯

①审讯方式方法灵活多变,尽量做到因人施审;

②允许被审者思考,不轻易打断其思路;

③注意缓和审讯时的紧张气氛,减轻被审者的心理压力;

④善于发现、指出被审者供述中的遗漏之处和识别与事实不对之处;

⑤提供线索,帮助被审者理清思路,启发回忆;

⑥提问时用词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⑦审讯前给予一定的思考时间;

⑧态度和蔼,避免简单粗暴和刺激性语言;

⑨避免暗示性的提问方式,防止指供、诱供等。

此外,执法人员认为应该讲究审讯环境的布置和安排,服刑人员则把这些看得无关紧要。

3. 夫妻心理冲突的原因和表现形式是什么?应该如何调节这些冲突?

【答案】(1)夫妻心理冲突的原因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夫妻心理冲突的表现形式参见本章笔记。

(3)调节夫妻心理冲突的途径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珍惜夫妻间的感情,满足彼此的需要,分担彼此的重担。

②聆听自己和对方的心声,使对方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对方的聆听和了解远比辩赢一个观点重要。

③两人之间要达成共识。即使两人的差异仍然存在,也需要谨慎说明不同的观点,然后达成共识。双方都有权利保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能因为有一方不同意另一方的看法,或者做法不同,就说对方不对。

④两人圆满化解一个冲突后,要彼此肯定一番。赞美对方的某些特质,可使两人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且在冲突的过程中仍使你觉得受到重视,进而增进了夫妻间的感情。

4. 你怎样理解自我概念发展与社会化的关系?

【答案】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社会化的过程也需要以自我概念为中介。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其社会化的过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存在于个体的发展中。

(1)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发展一方面依赖于自身内部条件的限制,而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机体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通过他人的评价逐渐认识自己,自我概念得到不断的发展。他人不仅为个体提供言语或非言语行为的反应,而且还为个体提供一个能融入自我概念的角色范型。个体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发展中难免出现自我评价与自我表现的不一致性

和行为反应的无所适从。正是由于社会交往中人际间的交流,个体才能不断地校正、调节对自己的认识,使自我概念达到整合。

(2)—切外部影响力量内化为个人的个性品质,都需要以自我概念为中介。只有那些经过人们自我价值系统审定之后自觉选择并被纳入自我概念结构,成为自我概念有机构成部分的信念与相关的行为,才可能真正转化为不需要外在强化力量支持的个性品质。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应当成为社会化的重要目标。

5. 沟通障碍与沟通过程的七个要素可能发生怎样的联系?

【答案】(1)沟通障碍

沟通障碍是在沟通过程中出现的影响沟通顺利进行的问题的总称,是沟通过程的要素之一。沟通障碍有可能出现在沟通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中,如:信息源的信息不充分或不明确、信息没有被有效或正确地转换成可以沟通的信号、误用沟通方式、信息接受者误解信息、沟通者之间缺乏共同的经验,没有相同的背景等。

(2)沟通过程的七个要素

沟通一般指人与人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过程,它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的形式。一般来讲,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是由七个要素组成的,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反馈、障碍和背景。这七个要素是有一定方向并且彼此作用的一个整体。

(3)二者可能发生的联系

人类的沟通经常发生障碍,沟通过程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对沟通形成障碍。

①信息源的信息不充分或不明确。如得相思病而成日坐立不安的人会认为自己是病了而不是爱上了某一个人。

②信息没有被有效或正确地转换成可以沟通的信号。如爱的感受没有被转换成让被爱者可以理解的语词表达。

③误用沟通方式。如以不适当的讨好来表达爱慕。

④信息接受者误解信息。如将爱慕者表达的关怀和帮助解释成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自己帮助。

⑤沟通者之间缺乏共同的经验,彼此也难以建立沟通。足够的共同经验,是沟通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

6. 社会助长作用除即时行为效应之外,还可能对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人由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大量研究表明,社会助长作用广泛存在,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数量上的增加,还可以提高有些工作中的行为质量。社会助长作用不仅具有即时行为效应,还会对个体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结伴效应、观众效应、竞赛效应。

(1)结伴效应。个体因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产生了效率提高的现象,从而使得个体渴望自己纳入到某团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