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性别认同

【答案】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对自己在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个分类。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性别同一性是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即个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在3岁左右就能达到性别的同一性。性别恒常性是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性别恒常性又包括性别的时间恒常性、性别的情境恒常性、性别的非动机性。

二、简答题

2. 内外群体的区分会带来什么心理效应?

【答案】(1)内外区隔与内群体偏私效应

当人们将自己界定为某些群体成员时会对该群体做出积极的评价。在与外群体的比较中,积极的社会认同使得本群体成员更加偏好和积极看待自己所属的群体。

(2)内群体成员典型性效应

当个体经过自我类别化,建立了与群体的心理联系之后,往往以为自己具备内群体成员的典型特征,也认为其他内群体成员与自己一样,具有典型的内群体成员特征。人们倾向认为自己是内群体的代表,即“自我刻板印象化”(self-stereotyping )。

自我刻板印象会约束个体做出更加符合群体规范的行为,强化社会身份认同;也会使原本只有比较薄弱的社会真实性基础的刻板印象,逐渐演化为社会实际状况,即导致“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的出现。

内群体成员典型性效应也会使一些人对群体内的某些代表寄予特殊的希望,而忽略了这些代表的真正代表性。而代表们也会感到心理压力很大,身负重任。

(3)外群体同质性效应

外群体同质性效应是因为对内群体成员的特性更清楚,而相对较少了解外群体成员,当判断个性特征时,由于社会认同的缘故,人们倾向于认为外群体成员比内群体成员之间彼此更相似。

,并且当内群体规模较大时,这种效应当内部群体和外群体是持久真实的群体(不是实验室中的)

最强烈。

对内群体的认同,除了会增强内聚力之外,也会产生自我刻板印象和对他人的刻板印象以及一些偏私。

3. 导致决策失误的群体思维有哪些表现?

【答案】导致决策失误的群体思维有以下八种表现:

(1)无懈可击错觉。即过于自信,不认为自己有潜在危险。出现群体思维的群体大多会发展起一种过分的乐观主义,使人们看不到外来的警告,看不到一种决策的危险性。

(2)集体合理化。群体通过集体将已做出的决定合理化,忽视外界挑战。群体形成决议后,会花更多时间将决议合理化,而不是对它们重新审视和评价。

(3)对群体的道德深信不疑。即相信自己群体的决策是正义的,不存在伦理道德问题,不理会外界从道德上提出的挑战。

(4)对于对手的看法刻板化。群体思维的卷入者,倾向于认为反对他们的人是恶魔,不屑与他们谈判,或认为他们过于软弱、愚蠢、不能够保护他们自己,群体的既定方案会获胜。

(5)从众压力。群体不欣赏不同意见。对于怀疑群体立场和计划的人,群体一直处于反击的准备之中,而且常常不是以论据反击,而是从个人嘲笑使其难堪。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可,多数人在面对这种嘲弄付会变得赞同群体意见。

(6)自我压抑。由于不同意见会显示与群体的不一致和破坏群体约统一,因而群体成员会避免提出与群体不同的意见,压抑自己对决定的疑虑,甚至怀疑担忧是否多余。

(7)统一错觉。自我压抑与从众压力的结果,是使群体的意见看起来是一致的,并由此造成群体统一的错觉。表面的一致性会使群体决策合法化,缺乏不同意见造成的统一错觉,可以使最罪恶的行动合理化。

(8)思想警卫。群体决策形成后,某些成员会扣留那些不利于群体决议的信息与资料,或者是限制成员提出不同意见,借此来保护决策的合法性与影响力。

4. 基本归因偏差及在生活中的意义。

【答案】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动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1)基本归因偏差的概念及类型

人们在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既合逻辑又合情理的,因此会出现归因偏差。这里主要介绍三类比较典型的偏差。

①认知性偏差

a. 行动者与观察者。行动者对自身原因的分析与旁观者对同一行为的归因分析是不相同的,行动者倾向于强调情境的作用,做出情境归因;而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动者特质的作用,做出内部归因。这种差异是导致归因偏差的最重要因素。

b. 显著性与获得性。一般人在估计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常常因为相关信息是否容易在脑海里呈现而有所不同,越容易被想起、被记起的刺激,在决定某一事件的原因上越是具有重要性。人们在归因过程中的三种简单的启发:表征性启发,获得性启发,调整性启发。

c. 歪曲的思维方式。歪曲的思维方式会以各种形式使人们脱离现实。譬如,歪曲会使人们在对一个人或者事件做出判断之前就给人或事件贴上标签;歪曲会使人们的认识不准确和不精确;歪曲会使人们把一个具体的环境和特征无限地扩大;歪曲会使人们只看到问题的一面,而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歪曲还会使人们感情用事而不是理性判断等。

②动机性偏差

a. 自理偏差,又称自我标榜,是指一般人对于良好的行为都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否认自己应负的责任。

b. 自我设阻,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人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自我设阻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做法。

c. 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指的是个体就自己的信念、态度、意见等与其他人的信念、态度、意见等做比较。

③性别偏差

a. 动机上的偏差。研究认为,女性的成就之所以没有男性高,主要是因为在女性的人格中存在着“害怕成功”的动机因素。

b. 观念上的偏差。个人所拥有的许多观念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的日常行为,行为表现上的性别差异也可以追溯到原始观念上的差别。性别的观念早在孩提时代就开始形成,日后的发展又时刻増强这种观念,性别图式起着帮助个人应付、整理环境的作用。

c. 环境上的偏差。个人所处的环境对其行为反应影响很大。性别角色的期望是这些众多环境因素中的一种。性别角色的行为是为了迎合社会的期待和他人的赞许而造成的。

(2)归因偏差在生活中的意义

关于基本归因偏差对于生活中的意义我们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对于生活中现象进行解释。这些归因偏差可以帮助我们从各个角度解释我们对于生活上发生的事件进行科学的解释。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的行为,也可以从更深刻的层面上分析产生这些归因偏差的原因。

②帮助尽量克服不良归因,产生正确的归因风格。有些归因偏差会影响我们对于事件的正确认识甚至阻碍我们工作的情绪和热情发挥,是不利的归因风格,这是通过了解归因偏差养成一个良好的正确的归隐方式对于生活和工作有积极的意义。

5. 你怎样理解沟通与社会化之间的关系?

【答案】沟通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的形式。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一个人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他和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沟通以及不断学习的过程;而人也就是在不断的与他人和社会发生相互联系的过程中进行社会化的。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理解沟通与社会化之间的关系,需掌握以下几点:

(1)人作为一个沟通主体是进行社会化的内部条件之一。作为信息加工和能量转化系统的人类有机体必须与外部环境保持相互作用,必须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人进行社会化的内部条件之一就是人作为一个沟通主体有其进行正常的交往的生理基础,是一个具有能动性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