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08中共党史(含党建30%)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民主集中制
【答案】民主集中制是指由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组成的代议机关行使一切国家权力,在国家机构的体制和结构上,它首先强调的是全体人民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同时在不同的国家机关之间实行必要的分工和制约。民主集中制的内容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实行民主集中制,目的是要保证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根本原则; ②除由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外,对国家的元首权、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也都有明确的划分;
③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法律和作出其他决定,均经过充分讨论,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 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政府及政府各部均实行首长负责制,集中行使权力;
④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划分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的职权。
2. 国家结构形式
【答案】国家结构形式是指主要是指国家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具体地表现为国家整体与部分(包括地域的、行政的、民族的,等等)之间的权力关系。
国家结构是国家形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决定了调整和处理国家整体写部分之间的关系和权力划分的基本原则,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纵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国家结构形式一般有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
3. 一国两制
【答案】一国两制是指“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所谓“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谓“两种制度”即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照顾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现实情况和当地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允许那里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原有的社会制度长期不变。实行一国两制,设立特别行政区,是在国家结构问题上的重大创造。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政府,国家只有一个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一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个中央人民政府一一国务院。特别行政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是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特区政府是一级地方政府。特别行政区所享有的高度自治权又是真实的。特别行政区实行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 特别行政区的立法、行政、司法制度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中央
政府的法律、法规除体现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和不属于特区高度自治权范围的以外,其他均不在特别行政区实施。
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法理上来说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和地方分别设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力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支撑,负担着传递和回应人民利益诉求的功能,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区域自治制度等共同支撑我国的政治生活。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5.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国家起源特点和本质的看法总和。根据对国家起源的历史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明了国家的本质如下:
①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
②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氏族社会形成和维持的基本纽带是社会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 ③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作为一种暴力机器,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是最根本的,国家与氏族社会公共权力在划分居民和暴力组织方面的差别,不过是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的自然延伸和特定表现。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国家本质的论述,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二、简述题
6. “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答案】消极自由是指个人不受外部力量干涉的自由,含有被动的不受控制的意味。人在“被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人在意志上不受他人的强制,在行为上不受他人的干涉,也就是“免于强制和干涉”的状态。
积极自由是指个人有利于自己的自由,表现为主动追求的自由。人在“主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作为主体的人做的决定和选择,均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非任何外部力量。当一个人是自主的或自决的,他就处于“积极”自由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由是“做……的自由”。
(1)二者的相同之处是:
①都是一种自由的状态,相对于不自由而言。无论是积极自由还是消极自由,首先都是与自由有关的,个人在自己的行为状态中不受强力的肆意控制。
②都需要秩序的保障。无秩序下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2)二者的区别是:
①目的不同。消极自由的目的仅仅是免于控制和压迫。而积极自由在此基础上还期望有所作为。在这一意义上,积极自由的程度更高一些。
②个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消极自由下,个人完全可以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不去争取什么。积极自由下,个人需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争取有所作为。
③作用不同。消极自由仅使人免受强制,对个人能力的提高并无多大的作用。积极自由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个人能力的提高,对个人和社会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7. 单一制及其主要特点。
【答案】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单一制国家的基本特点在于:
(1)国家具有统一的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
(2)国家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体系;
(3)国家具有统一的中央政权机关,最高国家权力归中央掌
握,
(4)全国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按地域划分,各地域的地方权力必须受中央权力的统辖;
(5)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
(6)由中央机关统一行使外交权,地方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对外不具有独立性,因而不具有独立的外交权。
单一制国家中中央权力机关掌握着主要的和统一的政治权力,并统辖着地方权力。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之问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当代的中国、日本、法国等实行单一制。
8. 简述政治改革的条件。
【答案】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也即使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政治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它得以顺利地展开并最终取得成功,需要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
(1)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由经济条件、政治文化条件和社会条件三大要素构成。 ①经济条件
经济发展是政治改革的首要条件。
a. 经济发展为政治改革提供物质资源;
b. 经济改革不仅是政治改革的先导和基础,而且也是政治改革成果得以巩固的保障;
c. 经济发展为政治改革所需要的社会稳定奠定基础。
②政治文化条件
政治改革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文化条件,即必须形成一种“革新”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体系中,社会成员在对政治改革的认知、情感和评价方面能够形成普遍的共识。“革新”的政治文化是政治改革得以推动和成功的社会心理基础。
③社会条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