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76中西方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童心说
【答案】童心说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2. 无我之境
【答案】无我之境是指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强调诗人的主观情感融于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浑然一体。
3. 诗有别材
【答案】诗有别材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诗学观点。《沧浪诗话•诗辨》:“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别材就是指诗歌创作者的对于诗歌创作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才能,这种才能不是文字、议论和才学的能力,而更主要的体现在“妙悟”上,严羽以“别材”说反对宋诗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不良倾向。
4. 以禅喻诗
【答案】以禅喻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的一种论诗方式,它是佛学对诗歌理论影响的产物。晚唐以降,僧人和文人过从甚密,彼此以禅喻诗,以诗证禅,遂成风习。而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一时期的诗歌美学已开始深入到艺术创作和欣赏规律的内部,诸如韵味、意境这样一些诗歌审美特征被发现、重视。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要领,就是妙悟。到北宋,诗与禅的结合在理论和创作上更为普遍,可以说形成了一定的风气,苏、黄等人都论说过诗歌创作的妙悟。
二、简答题
5. 芙蓉出水与错采镂金。
【答案】(1)“芙蓉出水与错采镂金”的出处及含义
“芙蓉出水与错采镂金”出自钟嵘《诗品》,引自汤惠休对谢灵运和颜延之诗歌的评价,其言“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采镂金”。芙蓉是荷花的别名,芙蓉出水即刚出水怒放的荷花,多形容文字清新秀丽,纯真动人。错,涂饰;镂,雕饰。意为涂绘五彩、雕刻金银,本指绘工丽,后用以形容诗文的辞藻绚烂。
(2)“芙蓉出水与错采镂金”的内涵及其理论贡献
①“芙蓉出水”与“错采镂金”的内涵
后人遂把“出水芙蓉”和“错采镂金”当作两种诗风的代表,即自然与雕饰不同的风格。“出水芙蓉”的风格要求在诗歌内容上自由抒情,在诗歌的表现上有清新、流畅的自然之美;“错采镂金”则重视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重视雕琢的藻饰之美。钟嵘在《诗品》中,很强调诗歌的自然之美,他大力推崇谢灵运的诗,反对过分追求文词华美、讲究声律对偶的文风。
②“芙蓉出水”与“错采镂金”的理论贡献
钟嵘还从提倡自然美出发,尖锐地批评了当时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声律派理论,他认为过于琐碎的声律规定会产生“襞积细微,专相陵架”的弊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他主张应以“清浊通流,口吻调利”为标准,提倡自然的声律美,使之不影响感情的自由表达。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语言的音乐美应当合乎自然,诗人不懂四声,也不是不能做到这一点。但是,不能因此否定利用四声掌握声律的规律,科学地构成语言的音乐美。钟嵘对声律派的批评显然有过分之处,不如刘勰论述得全面。
三、论述题
6.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忐。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试论此说与两方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及“读者反应批评”的“阐释循环”论之间的理论关联。
【答案】(1)引文的出处及含义
“以意逆志”语出《孟子•万章上》,是孟子在与咸蒙丘谈话时,提出的关于阅读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一种解诗方法。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里的”文”指文字,“辞”指语句,“意”指解诗者的意,“志”指作诗者的志。
“以意逆志”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2)“以意逆志”的意义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同时也把读者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纳入文学批评之中。
从这个方面理解,那么孟子的“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便涉及到三个文艺学指称对象和一个完整的文学鉴赏过程:读者、作品、作者。在这三者关系中,读者不是被动因素、不是单纯作出反应的环节,文学作品不能脱离其接受、阅读和阐释的实际而独立存在。作品的存在与读者的阅
读阐释息息相关。读者以阅读实践使作品从语词符号中解放出来,赋予其以现实的意义。文本的意义既不是作者赋予的,也不可能由文本自动完整地生成,意义的最终完成有待读者的阅读填充,而这一点也恰是接受美学所要表现的,因此“以意逆志”和接受美学此时有了共同的内涵。
(3)“以意逆志”与西方接受美学的关系
孟子的“以意逆志”批评方法还显示着另外一条规律:作家写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读者从文本的背后发现作者想要说什么,而这也是接受美学的内容的一个方面。例如,在《孟子•万章章句上》中,作者谈到此观点时,举了一例说“《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t 靡有子遗‟信是斯也,是周无遗民也。”
这体现了文艺接受美学的评论方法:文学文本是饱含着思想感情的形象体系,是一种具有内在生命和活力的“召唤结构”,作家输入文本中的“密码”对读者的阅读产生着潜在的导向作用和神秘的“召唤”作用,读者的阅读正是在这种“密码”或“召唤结构”的诱惑和吸引下,能动地、创造性地寻幽探微,推测,破译文本中所隐含的“密码”,从而产生阅读效果,获得审美快感。在这里,可以说,“召唤结构”或“密码”与作诗者之“志”是一致的。
接受美学从总体上说,发生于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但是这种发生又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当读者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既已生成的阅读经验和存留的阅读记忆,将参与到这一次的阅读之中,使自身进入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产生阅读期待。阅读过程中,作品会对阅读期待产生有力的回应和反弹。阅读持续展开的时候,这种期待或者得到顽强的保持,或者发生变化和转移。而“以意逆志”中的“意”是指读者的阅读经验,在这里,二者正好不谋而合,所以读者的“阅读前提”或“期待阅读”与解诗者之“意”是具有相当的一致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