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665艺术基础理论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情象
【答案】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情象有别于意象,心像,言象等。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情是精魂,象为形质。无情,象不生;无象,情不能附着。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2. “文笔”说
【答案】“文笔”说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理论之一文笔”说始于汉代,流行于南北朝,《文心雕龙》就曾一再采用“文笔”的概念。“文笔”泛指诗赋、散文及各种应用文体,相当于汉代“文章”的概念。由于当时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人们不断从各种文体的性质上和形式上区别它们之间的差异,于是又将“文笔”一词析之为二,即“文”与“笔”。六朝时代把文章区别为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两类。文笔说的提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区别文学之文与实用之文,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
3. 诗界革命
【答案】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戊戌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在“诗界革命”运动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他提出“我手写我口”,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的优良艺术传统,并结合新事物利用新语言。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继续鼓吹“诗界革命”,他批判了“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的诗风,提出“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力求解决诗歌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
4. 移情
【答案】移情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指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即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移情的过程就是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达到物人合一,使对象活动拟人化的过程。“感时花濺泪,恨别鸟惊心”、“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李逐水流”、
“腊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些诗句就是采用了移情手法,其中花、鸟、柳絮、桃李、蜡烛,这些本无感情色彩的“物”在诗人的笔下,宛若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息息相通,别有一番审美情趣。
二、简答题
5. 如何理解“直寻”?
【答案】(1)“直寻”的含义
“直寻”是钟嵘针对五言诗提出来的创作观念。钟嵘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是指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事用典。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直寻”的基本内涵,
(2)“直寻”的意义
①“直寻”开启了中国诗学的新视野、新思路,显示了新的理论追求
依照钟嵘的本意,直寻是说,诗歌是吟咏性情的,不能以用事用典的形式来表达,只能以一定的感悟力去表现。即在触景生情、景与物冥的诗化过程中,形成一唱三叹的美妙意境。这种意境并非由苦苦思索、潜心推敲而来,而是“寓目辄书”的结果。直寻就是诗歌创造中的直觉思维它接近于现象学的直观方法。
②直寻的主旨虽然在于还原,但被还原的不仅有现象,还有本质
,直寻追求的不仅仅是表层的形似,而是深层意蕴的神似。为此,他严厉批评“巧构形似之言”
以华美词藻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之风。认为真正所要还原的应该是具有“动天地,感鬼神”的精神和“文己尽而意有余”的永久艺术魅力。故直寻式的还原并非自然主义的还原。
③直寻是意向性很强的心理活动
通过意向性这一桥梁,使长期以来因“补假”和“用事不直”而分裂的主体与客体有机的联结起来。
三、论述题
6. 刘勰钟嵘文艺思想比较。
【答案】刘勰与钟嵘文艺思想之比较:
(1)相同之处
①认为《诗经》和《楚辞》是历代诗赋的源头
在宗经方面,刘總和钟嵘都认为《诗经》和《楚辞》是历代诗赋的源头。刘勰的《文心雕龙》在《辨骚》篇中,指出作文(主要是做诗赋)应当“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即宗法《诗经》,酌取《楚辞》;钟嵘答《诗品》把汉魏诗人的渊源,分为国风、小雅、楚辞三系,实际就是“同祖风骚”之意。
②主风骨与文采相结合
主风骨与文采相结合,是钟嵘、刘勰都很重视的一条重要的艺术标准。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强调作品应风清骨峻,具有鲜明爽朗的风貌和刚健有力的语言,同时又认为清峻的风骨要和美丽
的辞采相结合;钟嵘《诗品序》提出“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也是要求风骨和文采相结合。
(2)不同之处
①诗歌的性质、作用和思想内容有所不同
刘勰比较重视教化、美刺讽谏作用,重视诗的政治内容;钟嵘则更为重视抒情特征和艺术感染力。刘勰论文章或诗歌,注意政治社会功能,他认为“搞文必在纬军国”;钟嵘重视诗歌表现怨情,他主张广泛表现性情,重视表现“感荡心灵”的怨情。他对诗的思想内容要求比较宽泛,而更注意其激荡人心的感染力量。
②诗歌的体裁样式有所不同
刘勰兼重四言诗、五言诗,钟嵘则偏重五言。《文心雕龙•明诗》云:“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诗品序》指出,四言诗“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而五言诗则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是“众作之有滋味者,故云会于流俗”。钟蛛着重从艺术表现力的强弱角度,指出四言诗不如五言诗,在社会上的流行程度,也是五言占优势。
③诗歌的艺术手法和风格有所不同
刘勰很重视用典,《文心雕龙》有《事类》专篇论用典,篇中强调用典的必要性;钟嵘则明确指出写诗不贵用事。《诗品序》云:“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
④对作家作品的评述有所不同
a. 刘、钟两家之论亦有差异,主要表现在西汉五言诗作者、王粲和刘桢两家的位置先后、谢灵运和山水诗的评价这几个问题上。
b. 关于西汉文人诗作者,涉及到文人五言诗的创始问题。《诗品》列李陵、班婕妤两家,不列苏武。刘勰对此较为审慎,对于西汉是否有比较成熟的文人五言诗,他表示怀疑,钟嵘对此则加以肯定,并在论述诗人继承关系时突出了李陵的作用。钟嵘对于建安诗人,曹植以下最重视刘桢,刘勰则更重视王粲。钟嵘对谢灵运评价很高,刘宋诗人只有谢一人列于上品。《文心》体例,对刘宋两代作家不作具体评述,于谢灵运亦然,但他评论山水写景诗,却语杂褒贬,充分体现了他视诗歌美刺讽谕内容的观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