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76中西方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情象
【答案】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情象有别于意象,心像,言象等。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情是精魂,象为形质。无情,象不生;无象,情不能附着。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2. 诗有别材
【答案】诗有别材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诗学观点。《沧浪诗话•诗辨》:“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别材就是指诗歌创作者的对于诗歌创作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才能,这种才能不是文字、议论和才学的能力,而更主要的体现在“妙悟”上,严羽以“别材”说反对宋诗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不良倾向。
3. 以禅喻诗
【答案】以禅喻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的一种论诗方式,它是佛学对诗歌理论影响的产物。晚唐以降,僧人和文人过从甚密,彼此以禅喻诗,以诗证禅,遂成风习。而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一时期的诗歌美学已开始深入到艺术创作和欣赏规律的内部,诸如韵味、意境这样一些诗歌审美特征被发现、重视。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要领,就是妙悟。到北宋,诗与禅的结合在理论和创作上更为普遍,可以说形成了一定的风气,苏、黄等人都论说过诗歌创作的妙悟。
4. 童心说
【答案】童心说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二、简答题
5. 简述“托尼学说”对鲁迅的影响。
【答案】托尔斯泰对于鲁迅的影响主要是其人道主义观的形成。鲁迅作品中爱之深责之切的悲天悯人般的人文关怀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托尔斯泰的理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超人哲学”、“反道德”等思想影响了鲁迅。尼采在其《悲剧的诞生》里,借用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和日神来象征两种基本的心理经验,这一创作手法在鲁迅的杂文中被用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其国民性的批判的作品中。
(1)托尔斯泰对鲁迅的影响
托尔斯泰是一位道德哲学家,人类之爱是他宗教道德学说的核心内容,它的出发点是抽象的人类幸福,是一种无差别的爱。这种爱体现了“博爱人道主义”精神。他的学说是宣扬基督教的博爱主义,鼓励“勿以暴力抵抗邪恶”。鲁迅继承了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精神,但不同的是鲁迅关注人的思想的觉醒和社会、民族的解放,提倡思想的“立人”。
鲁迅的文学是精神的“反叛”和生命的“挣扎”的文学,是为了争取做人的资格、生存、温饱和发展的“反叛”,对生命体验的“彷徨”和“绝望”的挣扎。它所显示的思想深刻性和丰富性,正是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魅力所在。他在文学中所表现的“绝望的抗战”体验也是20世纪中国最有价值深度的母题之一。
(2)尼采对鲁迅的影响
鲁迅的创作受尼采哲学的影响很大,在五四时期,他甚至“大谈尼采”。在鲁迅心目中,尼采是一位否定旧传统的思想战士,这正契合了鲁迅渴望突破传统,反抗旧文化、旧道德的心愿。他前期小说的“狂人”、" 疯子”形象就寄寓了对尼采那样的“轨道破坏者”的热切期盼。
同时,尼采的“反道德”思想也影响了鲁迅从《狂人日记》开始的多篇小说,鲁迅通过塑造鲁四老爷、高老夫子等旧道德维护者的形象,以及闰土、祥林嫂、啊Q 等不幸的弱者形象来揭露旧道德旧礼教是如何摧残人性的,并对这种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了集中猛烈的批判。但是尼采前期的虚无主义和反庸众的思想残余,也使得鲁迅在《示众》、《孤独者》、《药》等作品中产生了一些谴责群众麻木的悲观情绪。
总的来说,五四新文化时期,大量外来思潮涌入,作家们根据自己的偏好接受不同思想的影响。鲁迅深受托尔斯泰和尼采的影响,形成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超人哲学,爱之深责之切的悲天悯人般的人文关怀和国民性的批判也成为他文学作品的主题。
三、论述题
6. 《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答案】《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段话的意思是:写作的构思,它的想象往往飞向遥远的地方。所以作家默默地凝神思考时,他就会想象到千年之前的生活;悄悄地改变面部表情时,他的眼睛似乎看见了万里之
外的情景;他吟咏文章时,好象听到了珠圆玉润的悦耳声音;眼睛闪动时,就出现了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不是构思所造成的么!所以文章构思的奇妙,能使作家的精神与外物一起活动。
(1)引文体现的文学观点
①作家在创作构思过程中其思维复杂而活跃
《文心雕龙》中的《神思篇》专论创作构思,对作家的构思活动描写得颇为细致,有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段文字指出作家的构思活动,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使自己的精神和万物遨游,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作家的构思活动不但范围非常广泛,而且由于专心苦思,惨淡经营,因此思想感情非常饱满深入,沉浸在想像的世界里,和被想像的客观事物紧密地打成一片,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②使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
《神思》谈到了人们从事创作活动时的三个要素,即作家的思想感情、外界事物与文辞: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作家的创作活动,就在于通过构思,把他所认识的外界事物、自己的思想感情,用文辞表现出来。在构思阶段,作者必须把自己头脑中涌现出来的种种外界事物的表象加以加工组织,还要考虑用文辞表现出来。
(2)引文的文论史价值
①肯定想像和联想在文学创作构思中的作用
创作的构思,是作品将要写作时作者在他头脑中的一个酝酿过程,至于作者能否写出优秀的作品,还要看他在此以前的准备条件也就是平素的修养如何。平素的修养好,准备充分,构思时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刘勰对这方面问题也很注意,《神思》篇讲到:“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②提出感物说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刘舰对心物关系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改善了前人仅把关注点放在外物对主体的感发触动上这一片面性缺点,不仅阐述了客观物象触发并影响作家的思想感情,使之进入构思想象活动的境地这一层面,还强调了主体情感对外物的能动和主导作用,特别是更进一步阐述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惨透的往复关系,使主体与客体、情感与对象、心与物双向交流,融会贯通。
要求作者在构思时必须保持虚静,因为虚能容物,静能观物。平时又要注意积学、酌理、研阅、驯致诸方面的修养,这些意见都是相当中肯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