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 要
中国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的综合整体。其核心部分是中国传统的观念及其所带来的价值,即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它上起夏商周下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历史的洗礼,超越了民族、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连续地承传与发展,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脊梁,是区别于其它国家、民族的重要标志。
接受并弘扬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历史责任,而语文教育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语文教育实质上就是对民族思想情感的教育, 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传承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教师应采用多种途径引领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了解文化现象,把握传统文化精神,使中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养分。这对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他们健康完善的人格,构建和丰富学生的个体文化心理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全文分六章。第一章,介绍了传统文化的涵义及其传承。第二章,介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中学语文的关系:语文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中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本体构成;目前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及必要性。第三章至第五章是本文阐述的重点,介绍如何恰当地利用三类文化传承载体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三章,介绍如何用汉语文字传承传统文化,从三方面入手论述:积极发掘汉语言文字听说读写的美学价值;理解体会汉语的思维特点;重视学生语感素养的训练。第四章,语文经典诗性化教学,介绍如何运用文献经典传承传统文化,对于诗文经典,首先通过感悟思想美的光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进入人物美的长廊来为阅读者开设审美情境;其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深度和思维方式进行经典阅读;培养学生融入生命的体验阅读;还要在经典阅读中进行传统文化常识的渗透。并重视那些浸润着传统文化气息,充满文化内涵的现代作品。第五章,活动课,介绍如何运用以文物古迹为载体的实物和以口传心授为载体的非实物文化艺术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分别论述了以传统节日文化专题、戏曲文化专题、民俗文化专题为内容的实践活动课。第六章,构建文化心理现代化,弘扬民族文化。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辨性的选择;使传统文化能够与世界文化接轨、与当代文化融合,以此来建构学生个体文化心理现代化,从而达到实现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现代化,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语文教学、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