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北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910综合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答案】(1)生态系统的定义:

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此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以下四种: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水、无机盐、空气、岩石等。它们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②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主要是各类绿色植物,也包括化能合成细菌。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或氧化还原反应来合成有机物,往生态系统中输入能量,维持稳定。

③消费者:是以动植物为食的异养生物,范围很广。它们通过捕食、寄生,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着能量。

④分解者:多是各类细菌、真菌,也包括一些腐生动物。它们可将各种无生命的复杂有机质分解成水、二氧化碳等可被生产者利用的物质,从而完成物质循环。

2. 地壳构造运动有些什么特点? 它在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上有什么表现?

【答案】(1)地壳构造运动的特点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特点。

(2)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①岩相

沉积岩的岩相通常分为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三大类。地壳上升时岩相从海相向陆相转变,沉积物粒级增大,厚度变小,形成海退层序。反之,地壳下沉则形成海侵层序。

②沉积建造

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就是沉积建造。基本建造类型有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③地层接触关系

主要分为整合、假整合与不整合三类,可以清楚反映构造运动的某此特点。

a. 整合。指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

b. 假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c. 不整合。指上下两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其间有地层缺失。

3. 试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答案】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①生态系统的组分

一个完全的生态系统由四类成分构成,即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类群。

a. 非生物成分

包括太阳辐射能、H 2O 、CO 2、O 2、各种无机盐类和有机物质。

b. 生产者

生产者包括所有的绿色植物、蓝藻、为数不多的光合细菌与化学能合成细菌。

c. 消费者

消费者包括各类动物,属于异养生物。

d. 分解者

分解者主要指细菌、真菌和一些原生动物。它们把动植物的排泄物和死亡有机残体等复杂有机物逐渐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被生产者重新吸收利用。

②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指构成生态诸要素及其量比关系,各组分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以及各组分间能量、物质、信息流的途径与传递关系。

a. 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以生产者植物为起点,一些生物有机体通过食物的关系彼此联结而形成的一个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系列即为食物链。包括捕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

b. 食物网

各个食物链彼此交织、错综联结形成复杂的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网络,即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主要指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决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越长,食物网的结构越复杂。

c. 营养级

是指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 (2)生态系统的功能

①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生产

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两个主要过程。

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即一次性穿过生态系统而不能再次被生产者植物所利用。能量的不断输入和流转维持了各类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促进了作为整体的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存在。

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包括水循环、大气循环等。

4. 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

【答案】(1)土壤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作用具有以下生态环境功能:

①土壤支持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维持、调节和控制着地表物质循环过程;

②对大气圈水分、碳循环、热量平衡等有重要影响。土壤圈与大气圈在近地表层进行着频繁的水分、热量、气态物质的迁移转化,土壤不仅因其疏松多孔而能接收大气降水及其沉降物质以供应生命之需,而且还能向大气释放CO 2、CH 4、N 2O 等气体,参与碳、氮、硫、磷等元素的全球循环,并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

③将大气降水重新分配为入渗、地表流失、下层土壤内流失和地下水流失,影响地表水资源的总量及其化学成分;

,使岩石圈遭受外营力破坏性影响得以缓解; ④作为地球的“皮肤”

⑥在分解人类生活垃圾、净化生态环境等方面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土壤和人的关系

①土壤向人类提供食物、纤维物质,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通过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分解和净化人类生存环境中污染物和废弃物,因而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又是维持生存环境质量的净化器。土壤支撑社会经济构架并保护人类文明遗产。

②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合理使用可改良土壤,反之会引起土壤退化。

5. 基岩和地质构造对地貌发育有何影响?

【答案】(1)基岩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①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岩石特性是抗蚀性,即抵抗风化作用和其他外力剥蚀作用的强度。抗蚀性是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特性。胶结良好的坚硬岩石,通常具有较强的抗蚀性,常构成山岭和崖壁。抗蚀性差的岩石,如页岩、泥灰岩等,常形成和缓起伏的低丘、岗地。

②岩石的节理、片理和层理也直接影响到地貌发育。例如,柱状节理发育的玄武岩,常形成崖壁和石柱等地貌。

③岩石的可溶性对地貌发育的影响更为明显。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尤其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可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④岩石破裂有利于风化剥蚀。同样的岩石如果构造形变或构造破碎程度不同,其抗蚀性也有很大差别。

(2)地壳构造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不同地质构造往往造成不同的地表形态,例如,褶皱构造会形成背斜山、向斜谷或向斜山、背斜谷等;断裂构造会形成断块山、断陷盆地、断裂谷等:岩浆喷发形成火山,熔岩流形成各种熔岩流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