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610行政管理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策执行

【答案】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因此,可以把政策执行界定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政策执行作为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在政策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政策执行的原则有:①执行目标与政策目标统一原则; ②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原则; ③刚性制约与柔性协调互补原则; ④时效性与稳妥性兼顾原则; ⑤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原则; ⑥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并举原则:⑦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

2. 结构适度问题

【答案】结构适度问题是指涉及一个或几个决策者,和相对来说有限数量的政策选择方案的问题。方案的效用一致能够反应决策目标的一致。然而所选择的政策方案,其后果是不确定的,即使是在可接受的误差之内,结果预测也有相当大的困难。结构适度问题的原型来自政策模拟。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可以说明这类问题的特征。

3. 对策论

【答案】对策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要纳入考虑之中,从而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

4. 政策方案优选

【答案】政策方案优选,又称政策方案的抉择,是指决策系统对政策方案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之后,选择或综合出一个最理想的方案的过程。政策方案优选的标准主要包括效益、效率、充分性、公平性、回应性和适当性标准。

5. 内部评价

【答案】内部评价是由政策机构内部的评价者所完成的评价。内部评价可分为由操作人员自己实施的评价和由专职评价人员实施的评价。就政策制定者或执行者自己实施的评价而言,这类评价的评价主体对政策的全过程具有全面的了解,掌握了第一手材料,这有利于评价活动的展开; 同时,评价者可以根据评价结论,对公共政策的目标与实现方案迅速地做出调整,使评价活动真正地发挥作用。

二、简答题

6. 如何促进公共管理伦理的实现?

【答案】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指的是在公共管理中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以及在公共管理领域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公共管理伦理的实现,需要公共管理者的自觉性,也需要将伦理建设与公共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具体而言,促进公共管理的实现,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

(1)政治承诺

如果没有政治承诺的支持,公共管理伦理的倡导便不可能获得成功。政治承诺通常是通过政治言论加以表达,通过政治领导者树立榜样加以证明,通过分配适当的资源加以支持。

(2)立法框架

立法框架是公共管理者确立道德标准,并强制其实施的法律和规章。在促进公共管理伦理方面,发挥控制的功能。

(3)负责任的机制

法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一套行政的政策和程序,即负责任的机制,来控制公务员的日常行为。理想的责任机制在于使公务员不道德的行为更容易发现并得到控制。

(4)行为准则

在公共服务领域,行为准则既可以是法律文件,也可以是纯粹的行政宣言。行为准则是对公共服务的价值的陈述,是对公共服务角色的描述,它包含着公务员的责任、义务。行为准则能够明确地指导公务员的行为。

(5)职业的社会化

职业的社会化是公务员学习公共服务的伦理、价值、道德和行为准则的过程。卞要的社会化机制包括教育、培训以及高级领导的良好表率。

(6)公共服务的条件

改善公共服务的条件对于公共管理伦理的提升十分重要。公共部门应该在公务员的录用、晋升等方面体现公平和公正,应该为公务员提供较好的工资和待遇。

(7)建立协调伦理活动的组织

为了促进公共服务的伦理,有必要建立一个负责公务伦理的机构。这个机构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监督者,监督、调查公务员不道德的行为; 咨询和建议者,为公务伦理建设提供建议和咨询; 促进者,通过教育、宣传等活动积极促进伦理建设。

(8)公共参与与监督

实践证明,公众的参与与监督是反腐败、反对不道德行为的强有力的手段。

7. 简述权力机关监督的几种主要形式。

【答案】权力机关一般是指立法机关。我国的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我国权力机关监督一般是指立法监督。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法律监督

法律监督是指立法机关对各级政府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宪法和有关法律所进行的监督。它既包括对各级政府制定这些法规文件的制定程序的合法性监督,也包括对这些法规文件内容的合法性监督。监督各级政府执行宪法、法律、法规、政策、决定、命令的情况,监督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情况。

(2)工作监督

①对工作行为的监督。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各级立法机关有权听取和审议政府的工作报告和专题报告,有权监督政府的其他工作。

②计划监督。指立法机关通过审查、批准政府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而进行的监督。 ③财政监督。指权力机关通过审查、批准政府的财政预算与决算来监督政府财政收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各级权力机关有权否决政府的财政预算与决算。

④人事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有重要的人事任免权。政府内重要成员需经权力机关批准才能任命。

8. 简述政策问题建构的程序。

【答案】公共政策所处理的问题人多数是结构不良的问题,今天政府所面对的也多属于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绝不能采用传统的分析方法,亦即视政策问题为结构良好的,并企图将它分割为若干独立的要素,运用精制的量化分析技巧,以促使问题的解决。从分析方法与实质内涵两个角度加以说明如何建构政策问题:

问题建构的程序可以从分析方法与实质内涵两个角度加以说明,具体如下:

(1)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此阶段中,我们的日标并不是发现一个单独存在的政策问题,而是企图发现政策科学利害关系人所共同感受到的问题情境形态。

(2)以“问题搜索”认定“后设问题”。此阶段中系以公共政策概念诊释问题情境,使之成为政策分析家所能处理的后设问题。政策分析家经常面对着相互纠葛的问题系统,他必须依据政策科学的理论找出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以形成政策分析家感兴趣的后设问题。

(3)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此阶段系以专业知识来判断究竟该问题是属于哪一个政策领域。若是经济学的范畴,则从供需法则的角度加以分析; 若是属于政治学的范畴,则以权力与影响力的角度加以分析。不论是选择哪一种概念架构,这个阶段反映出政策分析家的世界观、观点或意识形态。

(4)以“问题陈述”建立“形式问题”。此阶段须以建构语言的方式,将实质问题转化为以数学语句或专业术语为表达方式的形式问题,但这种建构语句的形式必须明确反映政策问题本身的性质。

问题建构程序中,不同的阶段必然会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与理论基础。在前面两个阶段中,所运用的方法着重于主观的研究法或诊释的理解法,思考问题的理性则是政治与社会理性; 后面的两个阶段中,所运用的方法则注重于客观的研究方法或量化的分析方法,思考问题的理性则是经济与技术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