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中学生心理地图的建构与应用研究---以世界地形、中国地形心理地图的建构为例

关键词:地图;心理地图;地图思维;建构

  摘要


摘要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学习“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而长期以来,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以简单的“背记”课本为主流,以应试教育为目标,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忽视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习心理特点,头脑中没有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空间观念模糊不清。那么,建构学生心理地图,发展地图思维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学生心理地图的建构是提高记忆效率的有效手段,使记忆深刻持久;同时,心理地图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分析各类地理问题、总结地理规律,是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关键,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十分有用。
所谓心理地图就是包含着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在人脑中形成的表象。它是一种空间表象,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形态、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空间演变和发展的清晰立体的反映;它又是一种记忆表象,可以通过长期有意识的记忆训练,使学生获得一种比较稳定的地域知识认知。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索者,是新的认识结构的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因此,让学生自己动手筹备,建构自己的心理地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学、乐学。在此,本人以世界地形、中国地形心理地图的建构为例,介绍具体心理地图的建构:①以经纬线建构绝对空间位置;②找参照物建构相对空间位置。在操作上则要求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眼就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动手就是手绘草图,动脑就是让学生回忆,让学生回想和再现具有一些特征性的地理内容。当然,心理地图的形成和积累是逐步实现的过程,在此本人带领学生主要作了以下工作:①读图、用图:积累了丰富的地图感性材料;②绘图、练图:使清晰、准确的心理地图逐渐形成;③图文转换:提高学生的析图能力,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④板图、板画:使地图形象更清晰、鲜明、深刻;⑤课外用图:使心理地图的内容更充实。
本文的研究方法之一是问卷调查法,分析问卷调查表发现,高中生普遍有使用地图的意识和习惯,但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手绘简图和课外用图,这说明我们在地图教学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与我国中学教学过程中长期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知识的实际操作、应用有关;同时,很多学生没有建构心理地图的意识,这就要求今后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建构心理地图的培养。研究方法之二为实验研究法。以临潼区雨金中学2006级高三年级文科生为实验研究对象,前测为未建构心理地图的学生,后测为已建构心理地图的学生,方式有手绘简图和练习题测验两种。主要的研究结论有二:其一,建构心理地图后学生手绘简图能力、答题情况好于建构心理地图前;其二,不管在建构心理地图前还是后,男生的手绘简图能力、答题情况均优于女生,但这种差异答题情况没有手绘简图差异大。同时发现,男生的地理空间概念较强,远远超过女生。
关键词:地图;心理地图;地图思维;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