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861教育管理学[专业硕士]之教育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表现。

【答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物质是投入保证,环境是制度保证,没有物质保证难以提高普及教育程度。没有社会制度的保证难以实现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的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支撑条件,要发展协调、和谐、文明的社会制度,离开高度发达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发达的教育将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表现包括:

(1)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统一

①培育符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②突出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

③加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

④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

(2)教育投资保持适度的超前增长

教育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使个人获得经济收益,而且会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这种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通过教育可提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而可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具体而言,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投资的增长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增加教育投资能够促进人口与经济良险循环;

③士曾加教育投资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3)人力资源素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吻合

①人力资源素质与扩大就业能力。现代社会和生产的发展,就业要求不断提高,教育要适应这种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要解决开发人才资源与扩大劳动就业的关系问题。

②人力资源与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普遍提高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是尽快提高人的劳动收入、调整劳动分配的合理性、改变劳动收入不合理的关键渠道。

③人力资源与提高人口素质。为使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转变,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第一,要解决为什么要开发人才资源的问题。第二,要解决开发什么的问题。第三,要解决怎样开发的问题。

2. 试比较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答案】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群体种类。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

正式群体指为实现组织目标,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内部的群体。这类组织有既定的目标,有固定的编制和群体规范,有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正式群体是建立在组织效率逻辑和成本逻辑基础之上的,按照组织的规程行事的。如工厂中的车间、班组,军队中的班、排,学校中的班级、教研室等。

非正式群体指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目标,无成员间的地位及角色关系的群体。非正式群体也有一定相互关系的结构和规范,但是往往没有明文规定,群体成员中会自然涌现出首领,群体成员的行为受群体中自然形成的规范所调节。非正式群体是建立在感情逻辑基础之上的。如趣味相投的朋友、街道或同院的伙伴等等,都属于非正式群体。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往往是同时发生作用、交互影响的。两者相比,在形成特点上具有普遍性、自发性、随意性、选择性等特点。前者在组织中的人际关系系统中起主导作用,后者具有满足个体需要、保护心理健康、沟通信息、调节平衡等正式关系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在管理过程中中,组织的正式和非正式组织是相互制约的,因此,管理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热情,不仅要使组织中的正式组织对每个学生都有吸引力,都有满足感; 而且还要善于分析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不强制性地压抑组织成员的需求,引导他们个体的需求、情感和个性合理地释放。一般可以通过组织变革创新、社会角色变换、加强交往指导、组织多样化活动、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开展自我管理、非正式群体正式化等方式,充分发挥正式群体的主导作用和引导各种非正式群体的健康发展,使组织的人际关系更趋丰富、协调。

3. 编制教育计划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案】教育计划是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卜,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则、步骤、方法的总和。编制教育计划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社会需求法

社会需求法是把教育的社会需求,作为制定教育发展计划的参照条件。社会需求法认为教育计划一方面要考虑到大众的教育需求,又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者应统筹兼顾,但并非平分秋色,从教育的社会功能来讲,应以后者为重点。

①影响教育的社会需求的因素

a 家长的价值观。家长的学校教育价值观在一定意义上,给子女教育以极大的影响。

b. 社会各阶层的文化背景,即各社会阶层对学校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观念,这将产生不同的教育需求。

c. 人口的多寡将影响教育的社会需求总量; 人口的年龄结构影响着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类型、层次; 人口的地区分布影响着设校的地点、学校的容量等。

d. 政府的教育政策影响着教育制度的类型,这是一种很有影响力的社会需求。

e. 国家的发展,即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对教育产生的要求等等。

②评价

社会需求法一般仅依据人口增长趋势、年龄的分布及长期的国家教育政策,对于各级各类学校入学需求做一综合的推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育发展计划。从实践上看,这只能为教育计划制定提供社会需要的教育类型及其人数,因此,这种方法较多应用于较低层次的教育发展计划上,如小学、初中的教育普及发展方面。

(2)人力需求预测法

人力需求预测法是以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的培养与提供为目标值,来规划教育发展的方法。这种方法着眼于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强调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一支训练有素的劳动大军及各级各类专业人才,教育具有承担这一培养任务的功能。运用这种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①预测未来某一时期国民生产总值。

②设定各经济部门的产值。

③实现以上预测所需劳动力数量及劳动力职业构成的预测。

④教育供应预测,即把不同水平的劳动力需求作为目标值,以此来确定教育系统培养人员的规模。

⑤对教育系统的培养能力和需求水平进行综合平衡,从而决定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3)教育的投资收益分析法

教育的投资收益分析法是从单纯经济观点来考虑教育的发展。这种方法产生于60年代,其基本观点是:

①把教育经费视为一种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的资本投资,同样可以带来利润。

②教育过程中获得了知识技术的人们,可以预计得到更多的个人所得及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教育具有一种投资的性质。

③教育经费是一种投资,教育所需的费用及教育所带来的收益之比,即为教育投资收益率。如果以教育投资收益率为指标,把教育投资与其他社会部门的投资进行比较,就可以获得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值,从而获得教育发展的情况。

④在规划教育时还可以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教育系统内各层次各种形式教育的投资收益率,通过比较来确定教育系统内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优先顺序、规模、速度及教育系统内教育经费的分配构成。

这种方法的根本长处在于可以估计各种教育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贡献,并把它作为分配教育经费的参照,规划教育整体及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状态。但这种方法由于在技术上存在明显的弱点,所以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

(4)教育类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