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师范大学596中外电影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电影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渔光曲》
【答案】联华影业公司1934年出品。编剧、导演蔡楚生。影片通过一家贫苦渔民的悲惨遭遇,以凄婉的笔调描写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王人美和韩兰根饰演的一对渔家儿女小猫和小猴的命运故事感人至深。《渔光曲》拍摄周期长达18个月,1934年6月14日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时值盛暑却观众如潮,连映84天,创造了当时国产影片最高上座纪录。1935年2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该片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2. 沈浮
【答案】沈浮(1905-1994),导演,又名沈哀鹃,天津人。沈浮为40-50年代著名导演,《万家灯火》为其40年代代表作品。这是一部相当现实化的影片。通过胡智清一家的生活变化,真实表现了战后国民党统治区生活的面貌,隐含了对现实的剖析和揭示。《万家灯火》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国现实主义冷峻平实电影的典范。
3. 《冰山上的来客》
【答案】长春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导演赵新水,编剧乌白辛。影片采用反特片的模式,从真假古兰丹姆与战士阿米尔的爱情悬念出发,描绘了边疆地区军民的反特斗争生活,‘凉险紧张、引人人胜。梁音扮演的杨排长以及阿米尔、古兰丹姆、卡拉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该片同时融入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抒情调子,运用镜头画面和音乐音响等各种视听手段,抒情而传神地再现了祖国西北边疆的绮丽风光和塔吉克族人民的风情民俗。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优美的旋律和浓重的抒情韵味迅速征服观众,至今仍为大众所喜爱。
4. 黄建新
【答案】黄建新是第五代电影人中出色代表之一,是艺术埋想阐释和关注社会现实结合较好的典型,他对新时期都市电影的探索表现,是具有独特特点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建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电影现实与电影理想相互关系的一种表征,即从对传统无所畏惧的反叛与创新开始,表现出努力实现个性理想的独特果决倾向,进而融合传统。他80年代就以《黑炮事件》的艺术探索突兀而出。90年代以后表现都市生活的《站直哆,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埋伏》《说出你的秘密》《求求你,表扬我》等获得很高声誉。
5. 《黄土地》
【答案】《黄土地》是1984年陈凯歌执导的影片,凝聚了这一代电影人文化精神和社会理想,
也是中国电影“第五代”标志性的作品。人文思考的深度是《黄土地》震撼人心的主要所在。影象语言的自觉把握是《黄土地》另一艺术价值。本片的影象语言突现出独立的意义。包括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的开创性,构图对内涵意义的突现,影象表现的文化意味的寄托等等。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的开创性是前所未有的,大片黄土地的色块,婚礼铺排的红色和乡民黑色的组合,构成创作者表现的文化内涵。
6. 农奴
【答案】李俊导演的影片,是60年代影像造型的突出创作,也是在彩色片已经发达时代而运用黑白色调与造型表现相当出色的经典影片。本片以一个农奴强巴的命运表现西藏农奴主统治的丑恶残酷现状,和农奴只有反抗才能摆脱悲惨命运真正翻身得解放的主题。强巴从非哑巴一一哑巴一一开口说话,暗不象征从非人到做人的历史性转折。而三次摔农奴主少爷朗杰则表现反抗从本能到自觉。影片典型表现了对过去旧时代压迫的揭示和反抗才能胜利的时代主题。本片公认是60年代黑白造型最出色的影片。
二、简答题
7. 第一次创新浪潮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答案】(1)1979年电影界的活跃表现在一方面从理论上展开犷电影与戏剧、电影与文学、电影本性的讨论,出现了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这样有代表性的论文; 另一方面不少中青年电影工作者在创作实践中大胆创新,给中国影坛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形态、新面貌。
(2)1979年拍摄的影片题材、体裁、风格、样式方面力求多样化,不少影片冲破“三突出”原则的束缚,恢复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在电影表现形式方面也力求突破旧的一套学习和借鉴新的表现手法,出现了不少大胆创新的影片。1979年电影以新的艺术风貌出现的当以《小花》《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3部最为突出。1980年共生产故事片82部,出现了《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今夜星光灿烂》等优秀影片。
(3)从美学的角度看,1979年和1989年同属于新时期的第一个创新浪潮。这一时期在电影形态上的特点、电影美学上的追求,共同表现为首先从电影的外在形式上、电影的表现技巧上开始创新。按照谢飞导演的说法,电影观念的3个层次是艺术思想、艺术内容、艺术技巧。一般创新首先是从艺术思想、艺术内容开始,然后艺术形式才跟上去。
(4)1979.1980年封闭多年的文艺界突然思想解放,接触到大量的外国文艺、外国电影。最容易借鉴的就是电影的外在形式、表现技巧,于是时空交错的剧作结构,以人物心理活动为线索来结构全片,幻觉、梦境、黑白片交替、升格、降格、定格、无技巧剪辑、多画面充斥银幕。这一时期内容与形式结合较好的影片有《小花》《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等。同时,我国银幕上也出现了大批从形式上、技巧上模仿外国电影的影片,还有一此格调不高、趣味庸俗的影片等。
8. 简答摄影中影响景深的因素。
【答案】摄影中影响景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光圈
在镜头焦距相同,拍摄距离相同时,光圈越小,景深的范围越大; 光圈越大,景深的范围越小。这是因为光圈越小,进入镜头的光束越细,近轴效应越明显,光线会聚的角度就越小。这样在成像面前后会聚的光线将在成像面上留下更小的光斑,使得原来离镜头较近和较远的不清晰景物具备了可以接受的清晰度。
(2)焦距
在光圈系数和拍摄距离都相同的情况下,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范围越大; 镜头焦越长,景深范围越小。这是因为焦距短的镜头比起焦距长的镜头,对来自前后不同距离上的景物的光线所形成的聚焦带(焦深)要狭窄得很多,因此会有更多光斑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
(3)物距
在镜头焦距和光圈系数都相等的情况下,物距越远,景深范围越大; 物距越近,景深范围越小。这是因为远离镜头的景物只需做很少的调节就能获得清晰调焦,而且前后景物结焦点被聚集得很紧密。这样会使更多的光斑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因此景深就增大。相反,对靠近镜头的景物调焦,由于扩大了前后结焦点的间隔,即焦深范围扩大了,因而使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的光斑减少,景深变小。由于这样的原因,镜头的前景深总是小于后景深。
9. 战后“灵魂的写实主义”影片创作都有哪些代表性作品? 为什么说《小城之春》是“蒙尘的钻石”?
【答案】(1)与战时电影相比,战后电影的一个重大转变,是在视角上实现了由英雄到普通人的转换。如果说战时电影主要是通过对英雄的颂扬来激励人们的民族精神和奋斗意志,那么。战后电影则更着重于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角度来把握历史、探讨人生。不仅如此,战后的电影艺术家们还在自己的创作中普遍地增加了心理内容的展示,通过象征、抒情、细节营造等手法来实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化,如《希望在人间》中的人与鸟的交流、《天堂春梦》中丁建华面对一只小小的蜗牛时的复杂感受、《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素芬与丈夫相见的梦境。这一时期,作为与“忧患史诗”相对应的另一个电影创作系列,发展了30年代影评家王尘无提出的“灵魂的写实主义”的美学追求。它们将叙事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人物灵魂的展示和剖析上,并通过这种展示和剖析,表达出创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这类“灵魂的现写实主义”作品包括:《新闺怨》《关不住的春光》《不了情》《太太万岁》《万家灯火》《小城之春》等。
(2)《小城之春》属于典型的心理剧。在影片中,费穆以优美、淡雅、精致的电影语言,通过一个普通小家的一次波澜,表现了普通人生中的感情、道德意识,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心理写实主义、完整的散文结构、诗化电影的先河。影片就像一首隽永的诗词,以充满诗性的精致的视听语言,在清淡的风格中传达出浓酪的情慷。它也是一朵凄艳的奇葩,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片苦涩的茉莉香片。它把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宁静、幽远恬淡的审美意境渗入到影片中,形成一种婉转含蓄的艺术风格。当时的一位电影评论者说:“作者将一个5人构成的平凡的故事交给导演,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