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学基础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答案】正确。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目的或任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围绕这一目的或任务开展管理、教学、服务等工作。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任务。
教学必须遵循教育性原则,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都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2. 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无根本差异。
【答案】错误。
尽管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都属于行为主义者解释学习发生的基本现象,但两者的建立过程则完全相对。在建立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的过程中,无条件刺激(如食物)有时又称为强化刺激,往往需伴随着条件刺激(如铃声)而出现,或与其同时出现; 在建立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刺激(如食物)则需伴随着反应出现。
3. 智力是创造力的充要条件。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具体理由如下:
(1)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来看,高智力者,创造力可高可低; 低智力者,创造力一定低。反过来看,高创造力者,智力较高; 低创造力者,智力可高可低。
(2)智力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创造力还受到知识、人格特征、动机等因素的影响。
4. 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有阶级性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在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事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它是在生产劳动过程和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是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因而教育也是没有阶级的,所有的儿童和青年都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2)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是属于一定阶级的。教育不能脱离政治经济的要求,政治经济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影响教育,教育也要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教育必须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因此,教育在阶级社会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所以,教育不是从产生之日起,就有阶级性。
(3)现代教育己经具有了民主性。接受学校教育和参与学校教育被看作现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教育普及性、群众性,成人教育的迅速发展,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过程中师生间民主平等关系等,都体现了民主性。当然这些并不否定现代教育仍有阶级性。
因此,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有阶级性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它是与具体的社会制度密切相关的。
5. 辨析:有人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美术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强盗……”。
【答案】这种说法是环境决定论者华生的观点,是错误的。其原因如下:
(1)环境决定论否定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确信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是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在起决定作用,因而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为养育论。
(2)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生长的环境条件、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就这一点而言,应该承认,与遗传决定论相比,它发现了对儿童发展影响力更大的一项变量。因此,环境决定论对儿童教育实践的影响也远远大于遗传决定论。在某些时候,环境决定论甚至成了教育对儿童发展进行影响与控制的惟一合理、合法性的依据。
(3)环境决定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实践具有重视教师权威、书本知识和学校纪律等特点。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控制儿童学习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来达到控制儿童发展的目的。“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谚语在我国广为流传,就是环境决定论对人们教育方式选择的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环境决定论在肯定了儿童发展具有可塑性的同时,也将儿童个体的发展过程牢牢地圆定在失去自主性的被塑造地位上。
6. 作为教师,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答案】此观点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含义
①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
②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学校培养人的工作是长期的、复杂的而又仔细的,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和
培养目标不是一赋而就的事,对学生的培养要靠日积月累。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将教育目的具体化,明确在某一时段内,教一门学科或组织一项活动时,希望学生在认知、情感、行动和身体诸方面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教学目标越具体,就越容易操作,越便于评估和改进。(2)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
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更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二、简答题
7. 简评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答案】赫尔巴特把兴趣活动划分为注意、期待、要求、行动四个阶段,并根据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两种思维状态即专心与审思,提出了他的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对其理论的简评如下:
(1)赫尔巴特指出,任何教学活动都要经历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①明了(或清晰)。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 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 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作好观念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②联合(或联想)。由于新表象的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但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 这时,兴趣活动处于获得新观念前的期待阶段;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与学生进行无拘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
③系统。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是十分有序的,因而需要对前一阶段由专心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 兴趣活动正处于要求阶段; 这时,需要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间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
④方法。新旧观念间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练习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2)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依据心理学的观点,反映了人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本质认识的发展,为建立明确而规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教育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直接影响并推动了当时及之后世界教育实践的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了贡献。
(3)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过于强调从教师的角度推进教学进程,难以较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表现出机械论倾向。
8. 班主任应怎样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答案】(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