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812公共政策分析之公共政策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再分配政策

【答案】再分配政策是指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对社会各集团利益的种种利益进行平衡与协调的规范。政府在采取一定的行动以后,会对社会上各种集团产生影响。不同的集团在地位、权力、物质利益等方面会不平衡。为了使社会正常发展,政府就需要对各个集团的利益差别加以协调平衡。由于政府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使它存在的不平衡趋十平衡,因此,一个集团过分超出的利益,就会被转移给另一个处于相对劣势的集团。一方所失,就是另一方所得,这也是一种“零和博弈”。

2. 变量

【答案】变量是一种可衡量的特性、态度或行为,它能影响理论和假设中的关系。变量是项目中存在某种联系的指示器,研究人员要在业已存在的某种特征或性质以及对目标和其他变量的影响中找到这种联系。变量和那些作为可适用于特殊行为事例的一般看法、概念相联系。变量是可以衡量的指标,它们能解释、影响一个主题、论题、问题或目标。因变量依赖十其他变量,从其所假设的特征的理论意义卜看,其他变量出现在因变量之前。

3. 趋势外推

【答案】趋势外推是预测的方法论基础的一种。趋势外推把过去观察到的趋势扩展到未来。它假定过去发生的事情在未来也将会发生,只要没有新的政策或出乎意料的事件的干预而改变了事件的进程。趋势外推的根据是归纳推理,即一种从特殊的观察陈述(如时间序列数据)到一般结沦的推理过程。在趋势外推中,通常是从一系列时间的序列数据开始,把过去的趋势推断到未来,然后寻求有助于证明这种推断的规则和假设的帮助。

4. 全面理性模式

【答案】全面理性模式又称纯粹理性模式,是指决策者能够依据完整而全面的资料做出合理性的决策。很难确定是谁提出了这一模式,但是在经济学、管理科学、政治学及行政学等学科中可以发现这一模式的广泛使用。这一模式意味着决策者能完全客观而合乎逻辑地看问题,他心中有明确的目标; 在决策过程中,他的所有行动,不断地使他选择有效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

二、简答题

5. 简要分析未来预测的程序。

【答案】未来预测的程序具体阐述如下:

(1)明确预测要求。包括预测的目标,预测是为计划还是为决策或为其他目的进行的,对预测精度的要求,对完成时间的要求等。

(2)组织工作。预测工作的负责人应选择合适的人员组成一个小组,兼职或专职地来做预测工作,但有些小型的项目也可能只需一个人。

(3)搜集数据。数据的收集可通过各种途径,如利用公开发表的数据资料,使用会计统计人员的原始记录,进行专门的调查等,这一步骤不仅与预测目标有关,还与预测者对完成时间的要求有很大的关系。在时间较紧的}h}况下往往只能利用己有的或较易获得的数据,如果时间较为宽裕,则有可能同时采用几种方法去获得丰实而细致的数据。

(4)选择适当的预测方法。这一步骤是整个过程中关键的一步,方法是否适用将严重影响预测的质量,甚至决定其成效。

(5)利用采得的数据,运用选定的方法作预测。这是整个预测过程中具体而细致的一步。

(6)对预测结果的评价与修正。对中长期预测,山于预测值与实际值一时无法比较,因此这一步骤往往是一种主观的判断,或者省略不做; 对短期与即时预测,需要把实际结果与预测值结果作比较,从而对整个预测工作做出评价。如果误差在预定范围之内,可以认为预测是成功的。在误差过大的情况下,应寻找其原因。如果误差是由于数据质量太差引起的,那么就应进行“补课”。设法提高其可靠程度; 如果原因是预测方法选用小当,则应回到第4步重新预测; 如果方法适用但模型有缺陷,则可对模型作适当修正,以保证下一步预测的可靠性。

(7)总结预测结果,编写预测报告。在预测的这个最后阶段,要以报告的形式将结果提交给决策者或委托人

6. 简要回答政策终结的原因。

【答案】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行为。导致政策终结的一般原因有:

(1)财政困难

财政赤字、税收减少等而导致政策或项目的终结。

(2)政府的低效率

即政府机构的效率太低、成本太高而导致政策或项目的终结。

(3)政治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念的改变或冲突导致政策或项目的终结。

(4)行为理论的变化即关于人性、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应如何提供方面理论的变化导致政策或项日的终结。

(5)学习

采用“试错法,,方式,在政策实践中学习,随时终结那些错误的政策或项日。

(6)政策系统本身的自我更新的特性

①政策系统是一个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系统。必须随着变化了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制定新的政策,而有时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政策终结包括这种推陈出新的过程;

②政策系统也是一个不断与周围环境互动、修正自身的过程。无论是可利用的资源、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致策的环境都处于1种不确定性变动的可能中。

7. 为什么绝大多数政策变动是渐进调整的过程?

【答案】绝大部分的政策变动都要遵循渐进调整路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益刚性的限制。引起极大损益的政策决定,往往容易导致严重的社会紧张状态,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分裂乃至造成冲突,而那些只是部分增减或修正的政策,则容易在决策层达成协议。

(2)现行政策的制约。没有一个决策者是在一种没有任何先决条件的原初状态下工作的,从本质卜看任何政策包括重大创新政策都是对现行政策某种形式的延续。

(3)公共意志的趋中。一般说来,民意也是一种正态分布,总是中间大,两头小。中间的主体部分即公共利益,它的变化通常不会太大。

(4)变革成本的约束。现行政策可能己投入巨额的资源,因而排除了任何根本上的变革,现行政策越完善,调节能力越强的国家,变革的能力就越小。

(5)人类理性的局限。全面的政策变革是对决策的理性能力的严峻挑战,决策者并没有时间、经费和智慧,用以调整所有的政策方案。

(6)社会稳定的需要。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获取社会支持,通常希望保持现行的i! 一划,而不愿从事全面性的政策变革。

8. 解释政策目标、政策指标和评估标准概念。

【答案】(1)政策目标、政策指标的概念

政策目标是指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的东西,是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公共决策及政策分析的全过程。目标涉及“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对不同政策目标的澄清和认定是分析者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基本的政策目标包括增长、效率、稳定和公平。

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界定了政策问题,并不等于确定了目标,因为问题中确认的东西还太抽象,往往抓不住要害。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围绕问题,开始设定的目标往往笼统,有待进一步具体化。其方法有两种:一是把总目标分解成更低层次的子目标; 二是量化,给目标定出必须实现的数量界限。这样使整体日标与局部目标、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单目标与多目标等,可以分析得较为清楚。

政策指标是衡量政策目标的量或质的尺度(如指数、数字或其他的质的尺度),它是对政策目标的具体说明。每个重要的或基本的经济社会政策,通常都有若干个具体的指标作为衡量政策目标的尺度,具体的经济社会政策有更具体的单个或多个指标。政策指标可以是量化的指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