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新闻评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移人情

【答案】“移人情”是要以杂文切实的、意味深长的内容和生动泼辣的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在领略杂文内容的同时,能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

2.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

【答案】《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是指马克思于1842年写下的一篇评论文章,被认为是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开端。马克思在文中痛斥普鲁士政府推行的书报检查制度,他评论道:“这样一来,作家就成了最可怕的恐怖主义的牺牲品,遭到了怀疑的制裁。”他还提出“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一一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 ”这篇评论在捍卫无产阶级言论自由方面有重要意义。

3. 编后话

【答案】编后话是指广播电台对播出的一些有重要意义的新闻及时做出评介、分析、建议、倡导和号召,同时它还往往针对新闻中的观点、材料、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进行解释、答疑,以突出稿件的思想性和特殊的现实意义。编后话是从报纸的“编者按”演化而来的。编后话一般是广播新闻播出后所进行的理性分析和舆论引导。

4. 广播谈话

【答案】在通常情况下,广播谈话是“为说而写”的评论,它以谈话的语言、口吻及表达方式评价事物和分析问题,也称之为“广播漫谈’,、“广播杂谈”或“广播对话”。它以或聊天、或交谈的形式,力图模仿日常的谈话,营造一种与听众平等交流的语境和氛围,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5. 时评

【答案】新闻时评,又称时事评论,简称时评,它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新闻文体。时评是指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来的乃至隐藏的问题,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或者观点。它是传播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刚刚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一种论说形式。时评的特征包括:因时而评,新闻性强; 缘事而发,寓理于事; 内容贴近,体裁广泛; 大众视角,公民写作。

6. 贴近生活

【答案】贴近生活,是指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深入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解决具体矛盾,更好地融人生活,服务生活,引导生活。

7. 座谈式评论

【答案】座谈式评论是主持人(或记者)邀请有关方面的政府官员、专家权威或各方面代表人士,在演播室就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发表意见、交流看法和进行探讨的谈话体节目。这些意见往往相互启发、补充,对论题的探讨也往往较为全面和深入,谈话具有较为明显的交流感与互动作用。

二、简答题

8. 简述“社论时评化”的意义。

【答案】“社论时评化”的意义包括:

(1)它使社论的题材更为丰富,更有新闻性; 使社沦这样一种多年来己经濒临僵化的报纸文体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2)它使社论的刊发频率更高,符合每天发表社论这样一个全世界报纸遵循的普遍规范。

(3)它使长期以来社论在党报体制之内的崇高地位有所下降。

因为社论每天都对具体的新闻事件作出判断。社论发生错误的可能性无疑大大增加。这一方面固然使社论的权威性与指导性受到了动摇,但另一方面,也为人民群众批评社论,与报纸平等交流提供了空间。

(4)它使得社论有可能脱离千报一题、抽象层面的议论,而更多地触及地方的社会生活。

9. 新中国建立后新闻评论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案】这个时期的新闻评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具体阶段:

(1)全面恢复和开始建设时期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经济建设成为全国全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由于共产党已经成为执政党,领导全国政权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工作,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提出新的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因此,作为党报的新闻评论需要配合形势和任务,及时地、准确地、理论联系实际地去宣传和阐述党所提出的各项任务、方针、政策,动员人民群众为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任务而奋发努力地工作。于是,这个时期中阐述型社论和评论开始兴起并日益引起社会重视。

(2)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

在1957年6月到1978年的20余年中,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精力用于阶级斗争。前后经过了反右派斗争、反右倾斗争、农村的“四清”运动以及所谓“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即政治大灾难等具体阶段。总起来可分为前十年和后十年。

①前十年(1957-1966)这一阶段,鉴于党的主要领导人对形势对国情的极左的错误估量,致使报刊及其新闻评论特别是在政治问题上常常棍淆了敌我两类矛盾,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造成了严重的负面效应乃至严重误导。

②后十年(即1967-1978)这一阶段,正是我国开展所谓“文化大革命”的非常历史时期,即给党和国家、给全国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时期。在这一场持续十年之久的浩劫中,党报及其新闻评论被推到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第一线,扮演了极不光彩的可悲角色,在中国新闻评论史上开始了一次历史大倒退。多年从事《人民日报》评论工作的范荣康同志将“文革评论”称之为“四无评论’,,即无中生有、无需论证、无限拔高、无限上纲。

(3)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发展新时期

“四人帮”垮台以后,报刊新闻评论逐步摆脱了极左的影响,开始恢复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然而,“十年内乱”刚刚结束,“文革”的理论和做法还没有被彻底否定。当时中央党政主要负责人华国锋同志的指导思想仍是坚持“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如果照此办理,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一大批老十部的冤案难以昭雪改正,邓小平不能出来工作,揭批“四人帮”也无法深入下去,新闻评论工作也被设置了重重禁区。

10.立意与选题的关系怎样? 有何区别?

【答案】(1)立意与选题的关系

选题是选择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事物或要论述的问题,是写作新闻评论的第一步,接下来便是立意,即提出观点和看法,亦称立论。这两步相辅相成,但又不是一回事。有时候是有题有意,题意相伴,题到意到。

①一般而言,自发撰文,总是意在题先。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到某种问题、某种倾向,又找到行文的相关材料,于是意思确定,题目也有,这样写评论也比较顺手。

②但也有题在意先的情况。譬如,领导布置写的题日,或者学生的命题作文,对写作者而言,往往有题无意,这首先要解决“立意”的问题一一明确全文的中心思想。这个问题解决才可以行文成篇。

(2)立意与选题的区别

①选题规定评论的对象和范围,立意是对所评述的事物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是确定文章的主要思想。可以题在意先,也可以意在题先,关键是只有选题和立意同时具备,才能行文成篇。

②选题是立意的基础,立意则是选题的思想升华。立意是指确立中心论点,原则是联系实际,提炼出对事实的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如果选题旨在提出问题,那么立意正是经过思考酝酿形成解决问题的论断和结论,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

11.党报评论能否做到全面准确与生动活泼相统一? 为什么?

【答案】党报评论能做到全面准确与生动活泼相统一,具体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