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渤海大学新闻知识综合之新闻评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口头评论
【答案】日头评论是指由评论员、记者自己播讲的评论。就传播方式讲,广播评论都是日头播讲的,但是由于播讲的主体不同,存在由播音员播诵和直接由本台评论员、记者自己播讲两种播出方式,人们习惯上称后者为“口头评论”。
2. 评论的时效性
【答案】评论的时效性是指新闻评沦“评得恰是时机”,“评得对社会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是“时间+效益”的一个综合衡量指标。换言之,新闻评论不仅要注意外化的时间标志,还需要讲究时宜性,即把握新闻评论发表时间上的度,一篇评论放在某个时间段发是否是最符合时宜的,这是一个“该不该发,该何时发”的问题,写作者和组织者都要因时因地因问题而宜。
3. 军事评论
【答案】军事评论是指对战争中的战局、战场、战役、战斗和非战时期的防务战略、战备、军事演习等军事形势或军事行动进行的评论和分析,其形式包括社论、述评、观察家文章、军事发言人谈话、新闻分析等多种体裁。
4. 贴近实际
【答案】贴近实际,是指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要求,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大局服务。把回答和解决实践提出的巨大课题作为我们新闻评论选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使新闻评论更加具体实在、深入扎实。
5. 分论点
【答案】分论点是指派生于评论的总论点、并为阐述总论点服务的从属论点。不少新闻评论由于论述的内容比较重要,比较丰富,为更好地阐明总论点,往往需要从几个方面或层层深入论述,提出一些证明、补充或者发挥总论点的从属论点,又称分论点或子论点,它们都派生于总论点并为阐明总论点服务。
6. 网络论坛
【答案】网络论坛是指网民以固定的非真实姓名自由地叙述某些事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进行意见交换的基于网络技术之上的虚拟言论空间。在这个虚拟的言论空间里有着匿名的形
式、广泛的自由和相同的兴趣。网络论坛言论所受的限制较小,其言论表达式最活跃的言论方式,最容易形成某种舆论。
7. 电视谈话
【答案】电视谈话是一种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表现的大众传播活动。电视谈话是由记者(或主持人)主持,在演播室或其他固定场景与特定的谈话者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以访谈、座谈或论坛的方式直接进行交流或探讨的评论节目形式。电视谈话体评论主要有三种形式:一为访谈式,二为座谈式,三为论坛式。
二、简答题
8. 学习和研究新闻评论学的主要目的何在?
【答案】学习和研究新闻评论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以下方面:
(1)按照新闻传播业的客观规律,发挥新闻评论的独特长处,探索真理、追求真理和传播真理,在不同的场合和条件下,让新闻评论这种体裁更好地起到反映舆论、引导并形成舆论,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2)掌握新闻评论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种类、地位和作用,并懂得这种新闻体裁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以及我党数十年来评论工作的根本传统,明确从事新闻评论工作所应具备的修养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思维训练和技能培养,初步了解新闻评论写作(或制作)的主要环节与基本程序; 基本掌握几种常用评论形式,诸如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以及署名新闻时评、思想评论、微型评论、广播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等的写作要领,为逐步掌握它的写作和运作规律,并在工作实践中较好地运用新闻评论打下扎实基础。
9. 广播谈话类节目的发展前景如何?
【答案】(1)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随着广大听众对广播传播的需求越来越高,广播评论得到不断开拓创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为代表,各省、市电台都陆续推出一批新闻评论性专栏,又称热点、焦点节目。这些节目,努力探索广播媒体的最佳表现形式,在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方面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2)以“新闻纵横”为例,自创办之日起,把旗帜鲜明、文风泼辣作为追求目标,题材不分门类,对象不分尊卑,一律用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人民群众公认的是非标准来衡量。开办以来,由于专栏视真实、公正为第一生命,基本上做到对是非褒贬分明,对报道准确无误。而且,专栏在强化广播特点、发扬广播特色上也不断开拓创新,主要措施是突出音响、突出实效、突出深度、突出结构变化等四大优势,特别对广播潜能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正因如此,许多听众把“新闻纵横”视为知己,每月都有上万封报告线索、反映问题或表扬有关部门、人物的来信寄到编辑部。其他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市民与社会”等也是有口皆碑。
10.撰写系列评论和“对话体评论”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撰写系列评论应注意的问题
系列评论往往具有持续时间长、包容量大、强势效应突出等优势,是评论文章中的“集束武器”。在写作中应注意:
①要精心策划,对以什么为主题,出什么样的思想观点,采用哪一类风格,运用哪些基本材料以及推出频率等都必须心中有数。
②要紧密配合,各篇之间既有分工,又有联系,要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各有侧重,层层推进,合而一体,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③要言之有物,一定要有的放矢,力求每篇评论都能有一点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观点,给人以新的启迪。
④有“评”有“论”,以理服人。有时也可以将说理与抒情相结合,使情理交融、理情并茂。
(2)撰写“对话体评论”应注意的问题
“对话体评论”是将对话主体(本报评论员)与对话客体之间,对某一问题或某种现象的评论,稍加整理即予发表的一种体裁。这种评论形式,让读者和评论员共同“写作”,真实自然,说服力强,而且娓娓道来,文风洒脱,很具吸引力,受到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运用这种体裁,对客体的选择很重要,只有“平起平坐”,才能互为促进。
11.试述拉斯韦尔的5W 模式。
【答案】(1)拉斯韦尔“5W ”的传播模式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5W ”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5W ”模式如下:
谁(Who )~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其称谓来自模式中五个要素同样的首字母“W ; 。这五个要素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如下: ①“谁”是指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
②“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③“渠道”是指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诸如信件、电话等人际之间的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
④“对谁”是指受传者或受众。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
⑤“效果”是指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
(2)"5W ”的传播模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