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近代国际关系史(跨学科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日美安全条约

【答案】《新日美安全条约》,又称《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保障条约》,是指日美双方在经过多轮谈判后于1961年1月19日在华盛顿签订的新的安保条约。这一修订后的条约具有新内容:①增加了政治经济合作的条款和日美军事同盟的内容,使日美两国在政治、经济及安全保障方面的关系进一步明确; ②明确了美国对日本的防卫义务; ③明确了条约的有效期为10年; ④删除了驻日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内乱和不经美国同意日本不得将基地和基地有关权利等给与第三国的规定; ⑤突出了日美双方的对等性。《新日美安全条约》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以日本社会为首的进步势力强烈反对这一条约,他们主张废除可能将日本卷入战争的日美安全体制,主张建立日、美、中、苏为中心的新安保体制,确立日本的中立。他们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反对斗争,岸信介被迫辞职,艾森豪威尔的访日计划被迫推迟。

2. 克林顿的“参与和扩展战略”

【答案】克林顿的“参与和扩展战略”是指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对外战略。安东尼·莱克提出了扩展战略,克林顿及其政府官员完善并补充了扩展战略。“参与和扩展战略”可概括为:利用冷战后对美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的疆界,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美国在推行“参与和扩展战略”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步骤:①积极构筑美国主导、西方占优势的大国协调关系; ②强调经济优先,突出经济安全,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上升,各国都较前更为重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 ③维护军事安全,确保安全利益; ④注意循序渐进地推进“全球民主化”。

3. 勃兰特

【答案】维利·勃兰特(19131992),德国政治家,1969~1974年任西德总理。16岁加入社会民主党。1931年加入社会主义工人党,并出任该党吕贝克党组织主席。1937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在马德里保卫战中采访报道。1940年德国入侵挪威,勃兰特又辗转逃亡到瑞典并入了瑞典籍。1957年10月3日,勃兰特恢复德国国籍后被选为西柏林市市长。他以白己杰出的才干和出色的政绩赢得了众多的赞誉。1958年勃兰特当选西柏林社会民主党主席。1966年12月,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外交部长。1969年大选后,勃兰特任总理。1970年3月勃兰特访问了民主德国,之后签订了两国关系的基础条约。此后他又访问了苏联、波兰、捷克,先后与这些国家签订了包括放弃使用武力、承认战后边界和领土现状、促进相互关系正常化等内容的条约,统称“东方条约”。从此,西德和苏联以及其他东欧国家的关系大大改善。1971年,勃兰特获得了当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1974年辞职,辞职后的勃兰特仍旧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他先后担任德

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名誉主席等职。1976年他又被选为社会党国际主席。他上任后对社会党国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修改了社会党国际章程,为社会党国际规定了三大新任务:为争取缓和与裁军而斗争,为在南北关系上建立起新的世界经济秩序而斗争,以及为人权而斗争。勃兰特还经常以社会党主席和社会党国际主席的身份访问世界各国,足迹遍及欧、美、亚、非。舆论称他为一位“和平使者”。

4. 东方战线

【答案】“东力一战线”是指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在保卫“西部边界安全”的口号下,通过扩大西部疆域而建立起来防御德国侵略的战线。二战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避兔过早卷入战争,为本国赢得宝贵的备战时间。东方战线的内容包括出兵波兰; 以军事手段解决芬兰问题; 加紧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 占领比萨拉比业和北布科维纳以控制多瑙河的下游地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自身安全。东方战线对于后来延缓德军对苏联腹地的进攻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但是侵犯了一些小国的独立和主权,突出地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并使西方国家认为苏联是德国事实上的盟友。

5. 东方慕尼黑阴谋

【答案】“东方慕尼黑”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美绥靖主义者纵容日本侵略,准备牺牲中国的阴谋。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粉碎了日本在短时间内灭亡中国的企图。在国际上,美国的经济制裁严重打击了日本。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改变了战争策略,试图通过勾结国民党政府来实现早日征服中国的目的。与此同时,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英国张伯伦政府为了集中力量对付欧洲的紧张局势,想在远东同日本妥协。美国政府为了实现尽量拖延日本武力南进,保卫美国在亚太地区权益的目的,也妄图出卖中国利益。蒋介石政府在日本诱降政策鼓动下,也希望英美出面解决中日争端。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加上英美同日本的矛盾不可调和,“东方慕尼黑”阴谋终未得逞。

6. 超越遏制战略

【答案】“超越遏制”战略是指1989年乔治。布什入主白宫后,提出的越出遏制阶段进而为90年代制定的新政策。其基本内容包括:①要求苏联调整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朝着开放的社会演进,回到世界秩序中来; ②要求苏联保证支持东欧和中欧各国自决,拆除铁幕和推倒柏林墙,建立一个开放、统一和自由的欧洲; ③要继续坚持以实力求和平的基本方针,坚持威慑战略和联盟战略,以保持在经济、外交和军事上的强大,以此作为推行超越遏制战略的基础。超越遏制战略是遏制战略的继续和发展,二者的最终目的并没有什么不同。但超越遏制的日标要比简单地遏制共产主义大得多,它不仅要在“铁幕”外面遏制苏联,而且要把斗争推进到“铁幕”里面去。“超越遏制”并不是要放弃遏制,而是要在继续保持军事遏制的同时,对苏联发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攻势。

7. 卡特主义

【答案】卡特主义是指美国总统卡特为反对苏联入侵波斯湾地区而提出的一种战略。卡特声称:“外部势力攫取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这一声明被称作卡特主义。主要内容包括:①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美国要保持自己的目标,追求国家的最大利益:保护美国人质的生命安全并尽可能得到释放; 迎接来自苏联军事实力的挑战和寻求解决分歧的途径。他认为,苏联入侵阿富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对和平的最严重的威胁。②卡特主义强调地区性安全结构。卡特宣布“我们准备同这个地区的其他国家建立一个相互协作的安全结构,这种结构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信仰,然而却都能巩固所有国家的独立、安全和繁荣”。卡特主义表明美国把它所关心的三个安全地带,即西欧、中东和远东联结起来了。③卡特政府决心扩充军力,调整核战略。卡特政府为了加强军事实力,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其中包括:增加军费开支; 停止履行竞选时要从韩国撤出地而部队的许诺; 增加出售军火。

8. 戴高乐主义

【答案】戴高乐主义是指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戴高乐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具体实施有:①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改变法国在联盟中对美国的从属地位,维护民族独立; ②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威摄力量,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③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缓和、谅解、合作”的关系,在东西方关系中发挥作用; ④积极推动中法建交; ⑤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 ⑥实行非殖民化,在第三世界推行“积极存在”的政策,以求保持和增进法国在第三世界的利益和影响。戴高乐主义的实施对于维护法国的主权和独立,提高法国国际地位,推动欧洲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有积极作用。但限于实力对比,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法国的国际地位。戴高乐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初期这段时间里逐步演变形成的,这既是法兰西民族在战败之后民族复兴呼声的体现,也是法国在处理战后国际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

二、简答题

9. 第三世界在当今国际政治中的处于怎样的地位? 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1)第三世界的国际地位

第三世界是世界上重要的国际力量,在国际政治舞台中地位越来越突出。

(2)第三世界的作用

经过战后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实力增强,在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①不断改变世界力量对比,极大地动摇了旧的世界格局,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