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黑龙江大学031国际关系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雅尔塔协定
【答案】《雅尔塔协定》是指于1945年2月11日,由美、苏、英三国签署的条约。条约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的对日作战,其条件包括:①“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 ②“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 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 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 ③“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美国总统将设法取得中国政府对有关中国问题协议的支持。《雅尔塔协定》有损中国的主权利益,是大国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
2. 莫洛托夫计划
【答案】莫洛托夫计划是指二战后苏联与东欧国家为加强相互间经济联系而签订的贸易协定。1947年美国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同年美国又提出了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为了反击美国的援助计划,苏联立即与东欧各国广泛的签订一系列贸易协定。7月11日,苏保贸易协定签字; 7月12日苏捷两国为期五年的贸易协定。苏负责向捷提供粮食,棉花,肉类和其他商品,捷则向苏供应机器和制成品; 7月13日,苏联又与匈
牙利在莫斯科签署贸易协定; 8月26日,苏联又与波兰签订贸易协定。西方把苏联同东欧国家之间的这些贸易协定统称为“莫洛托夫计划”。这些双边经济贸易协定把以前流向西欧或苏联以外的大宗贸易转向了东欧国家和苏联,初步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市场,促进了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3. 日本东方会议
【答案】日本东方会议是指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方针政策于1927年6月27日召开的重要决策会议。会议分析了中国的形势,表示支持蒋介石、汪精卫反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革命。主张必要时派兵镇压中国革命势力,把东北三省变为日本的殖民地,最后以田中的总结报告《对华政策纲领》作为结论。日本当局以此为据,制造了旨在把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分离出去的“满蒙特殊论”,成为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理论根据。
4. 欧洲秩序
【答案】欧洲秩序是指1500年前后欧洲各国所构建的国际关系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当时的欧洲政治版图名义上是基督教“世界主权”的一统天下,并存着一个“神
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却是宛如一件由一些大小王国、公国、贵族领地和城邦所织补的“百袖衣”,不属于任何一方神圣。神圣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罗马教皇的权威己经在几百年来教权与王权的争斗中衰微下去。同东亚封贡体系和穆斯林世界相比,政治上的四分五裂是欧洲秩序最突出的特征,此时的欧洲秩序还是尚未稳定的国际秩序。但是,在东亚的中国和中部的穆斯林世界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的时候,欧洲却在四分五裂中经历着空前、彻底的大变革,开始踏上走出中世纪的旅程。
5. “金元外交”
【答案】“金元外交”是指威廉·塔夫脱总统执政时期(1909~1913年)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提出并实行的,旨在鼓励金融资本向海外投资以实现海外扩张的对外政策,即“以金元代替枪弹”的外交政策。然而,在美国这一时期的外交实践中,实行了一种将金元与武力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对外政策。拉丁美洲是“金元外交”所指向的主要地区,中国也是推行该政策的重要场所。
6. 珍珠港事件
【答案】珍珠港事件是指1941年12月7日下午7时50分,日军对美国在太平洋的最大海军基地和战略枢纽珍珠港发动了突然袭击的事件。日本在全面侵华的同时,积极策划新的扩张,其南进战略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罗斯福政府对日政策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对日本采取了严厉的经济制裁,另一方面也没有放弃同日本达成妥协的努力。1941年日美进行了谈判,由于日美矛盾不可调和,谈判陷入僵局,成为战争的掩护。日军以微小的损失为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并随后向美英正式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事件促成了美国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外交和对日绥靖政策的终结。美国的参战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并最终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7. 斯大林格勒战役
【答案】斯大林格勒是指从1942年7月中旬到1943年2月初,苏德两国之间展开的在斯大林格勒的会战,苏军取得最后的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欧洲战略态势的扭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点,德军的有生力量被大量歼灭; 鼓舞了世界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心,苏联的国际地位也由此提高。斯大林格勒战役后,1943年7~8月,苏德两军又在库尔斯克展开了坦克激战。双方都动用大量飞机支援作战,是二战中最大的坦克战。苏联地面部队取得了胜利,空军从德国航空兵手中夺得了制空权。
8. “门罗宣言”
“门罗宣言”,又称“门罗主义”,是指对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向国会提交的由国务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的统称。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大陆恢复了正统秩序,英国的海上霸权如日中天。19世纪初拉丁美洲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独立解放运动,衰落己久的西班牙殖民帝国迅速解体,欧洲列强趁机向美洲地区渗透扩张。面对沙皇俄国在
北美地区的南下政策、欧洲神圣同盟1823年冬对拉丁美洲的武装干涉、英国向拉美渗透的逼人气势,“门罗主义”应运而生。
“门罗宣言”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原则:①“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 ②“不干涉”原则; ③“美洲体系”原则。尽管“门罗宣言”的三个基本原则客观上支持了拉美各国的独立,阻碍了英法俄等欧洲列强对拉美的野心,是年轻的、实力尚未强大的美国在外交上的一次胜利。但它实际上也等于宣布了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实力范围。“门罗宣言”成为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具有防御和进攻的双重性质。
【答案】
二、简答题
9. 简述中国在中法建交上的灵活性及中法建交的背景(原因)和意义。
【答案】(1)中国在中法建交上的灵活性及中法建交的背景
1958年,法国成立第五共和国,戴高乐将军重新执政,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更加重视加强同中国的关系。1963年10月,戴高乐总统授权法国前总理富尔代表他同中国领导人商谈两国关系问题。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外长同富尔进行了会谈。富尔表示,如果中国愿意同法国谈判建交,法国将不管别的国家的意见,独立自主地做出决定。周总理强调了中法之间的共同点,认为两国建交的时机己经成熟。考虑到中法建交对发展中国同西欧国家的关系有重要意义,中国在坚持反对“两个中国”的对建交的具体步骤采取灵活态度,在中法双方就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情况下,同意法国提出的中法先宣布建交从而导致法国同台湾断交的方案。此后,经过双方代表具体事宜进行谈判,两国终于在1964年1月27日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在三个月内此同时,根据双方事先的协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于1月28日奉命就中法建交发表声明,指出:国政府是作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谈判并且达成两国建交协议的。
(2)中法建交的意义
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破,对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是又一次沉重的打击。这对于中国加强同西欧的关系是一个
10.论述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形成。
【答案】(1)第三世界的兴起
民族解放运动在60年代出现了新的高潮,其特点是革命的中心从亚洲转到了非洲。拉丁美洲在古巴革命的推动下,也掀起了反美风暴。在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应运而生,成为第三世界兴起的重要标志。
(2)第三世界的形成
进人20世纪60年代,东南亚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普遍高涨,各国纷纷表示了脱离英国或美国的影响、争取独立发展的愿望,随之出现了谋求地区合作的趋势。1961~1967年,“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以加强团结,进行经济与政治合作。东盟的出现标志着东南亚地区合作进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