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752历史学基础(自命题)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批红

【答案】批红又称“批朱”,是指明清时期题本上批写的皇帝谕旨。题本经内阁票拟后呈皇帝御览,皇帝酌定票拟作为自己的批示,用红笔批写在题本封面上,即作为皇帝谕旨下达。其实际上即指皇帝对奏章的批答,是国家最高权力行使的一种形式。但是,明代皇帝多疏于政务,批红权力落入宦官之手,宦官借此擅权干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清代,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

2. 刘备

【答案】刘各(161~223年)是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字玄德,东汉皇族的远支,自幼家贫,以贩鞋织席为业,在东汉末诸侯割据中,起初无自己的地盘,先后投靠过公孙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后在荆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以后又进兵益州,夺取汉中,建立了横跨荆益两州的政权,后来荆州又被孙权占领。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年号章武,次年为报吴夺荆州及杀关羽之仇,发动了对孙吴的进攻,在夷凌之战中为吴将陆逊所败,狼狈逃回白帝城,小久病残,死前将蜀汉及后主刘禅托孤于诸葛亮。

3. 西域都护

【答案】西域都护是指西汉宣帝在西域设置的管理西域事务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公元前60年,宣帝命郑吉监护车师西北方各国的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驻地乌垒城。西汉时,都护为加于其他官号上的职称,多以骑都尉领其职,秩比二千石,相当内地郡守,其下设副校尉、压、司马等属吏:东汉时为单任官职。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4. 北魏孝文帝

【答案】北魏孝文帝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为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471~499在位,即位时仅5岁,490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495年(太和十九年)从平城迁都洛阳; 后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 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 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 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答案】内务府是清朝特设的专管宫廷皇室事务的机构。长官称总管大臣,由满族王公大臣担任。内务府的雏形出现于努尔哈赤时代,清军入关后,逐渐由服务于地方性旗主的机构转变成服务于一国之主的庞大宫廷事务机构。康熙帝亲政之后,吸收了原宦官衙门分司理事的原则,将所使用的内监纳入内务府三旗的诸内管领的控制之下,达到了防范太监期权乱政的目的。

6. 大小和卓叛乱

【答案】大小和卓之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新疆回部白山派首领霍集占兄弟发动的叛乱。18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朝平定天山北路准噶尔部贵族叛乱时,被准噶尔部俘虏的维吾尔族首领大小和卓先后逃回。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他们兄弟两人纠集其他各部的维吾尔族上层分子发动暴乱。次年,清朝派军平叛。到1759年,终于将这次叛乱镇压下去。之后,清政府在喀什噶尔等地设置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他们受到伊犁将军的管辖。

7. 李悝

【答案】李悝是战国初期的政治家和法家代表人物。他曾被魏文侯任用为相,主持变法。经济上主张“尽地力之教”和“平突法”,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在丰收之年国家要以平价购买余粮,在灾荒之年国家则以平价售出粮食,强调要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之年。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十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的《法经》一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内容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六法,现已失传。其言论见于《汉书·食货志》、《晋书·刑法志》等,《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子》三十二篇,已佚。

8. 御史中丞

【答案】御史中丞是指西汉设置的官职,或称御史中执法,为御史大夫佐官。东汉改为司空,不负监察之责,而将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中丞改为御史台长官,秩千石,负责监察百官。御史中丞下设治书侍御史2人,掌法律条文解释; 侍御史巧人,掌察举官吏违法,接受公卿群吏奏事。官吏朝见皇帝或国家举行祭天、祀庙、封王侯、拜将相等大典时,其主要负责监察威仪。而其权力仅次于尚书令。

9. 三监

【答案】三监是指周武王克商后为监视殷商遗民而设置的机构。周武王攻下商都朝歌后,封王被迫自焚而死,商朝亡,但商的奴隶主阶级仍保存了很强的实力。为加强对殷民的控制,巩固西周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周武王灭商后,将殷都封给封子武庚,统率殷的遗民。并将殷都以东为卫,由武王弟管叔监之; 殷都以西为廊,由武王弟蔡叔监之; 殷都以北为廊,由武王弟霍叔监之,总称三监。又武王以邶封武庚,以鄘封管叔、以卫封蔡叔,以监殷民,称为三监。

【答案】三冗是北宋时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简称。北宋时由于科举制度、恩荫制度和其他途径,人仕为官者不断增加,出现冗官现象。为了应付辽、夏侵扰,缓和与镇压农民反抗斗争,每逢荒年,政府即招大量的流人饥民为禁军或厢军,出现冗兵现象。政府每年要输送辽、夏大量岁币,与此同时,官员、军队的激増导致财政开支浩大,出现冗费现象。由于三冗的出现,宋朝在仁宗时,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形势。

二、简答题

11.简述周初“封邦建国”的大体情况及其历史作用。

【答案】(1)周初“封邦建国”的大体情况:

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分封宗亲、姻亲和功臣到指定的地点建立起西周的属国,统治当地的部落人民,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国”,这就是所谓的周初大分封。

①分封的主要对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a. 周室子弟和宗亲,这是受封者的主体部分。如封周公于鲁,封召公于燕等都属于这一类。 b. 古代圣王后裔。如封神农后裔于焦,封黄帝之后于祝,封尧后裔于蓟,舜后裔于陈,禹后裔于祀。这类封国比较小,是周借以表明承袭圣人之治的体现。

c. 在兴周灭商过程中的功臣谋士,封姜太公于齐即属于这一类。

②分封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a. 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有权任命诸侯国的重要官吏; 定期巡狩,到各诸侯国视察; 并有保护诸侯国免受外来侵袭和调节诸侯国内部纠纷的权力和职责。而诸侯国对天子有隶属关系,各重要诸侯国的国君兼任王室的卿士,以表示服从王室,诸侯国要派遣军队戍守都城或随天子出征; 诸侯定期朝聘,到王廷述职; 定期向王室交纳贡品,派人为王室服役,如修筑城邑、宫室等。

b. 各分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除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外,各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以再次分封,一般是封地内的中心

,地区由诸侯直接统治,其余土地再分封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卿大夫,此类封地称为“采邑”

卿大夫也将自己分得的采邑再分割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一士,称作“禄田”。因此诸侯相对于周天子是封臣,而相对于下级封臣就是封君,处于“亦君亦臣”的政治地位。

(2)周初“封邦建国”的历史作用:

分封诸侯并非周初的权宜之计,而是西周国家的重要组织形式。

①周处于中国国家的早期形态,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治的主要纽带,将宗室姻亲作为分封的主体符合当时的政治需求,也可以与宗法制相互支撑,起到巩固周统治的作用;

②通过分封制,周王室建立了众多的诸侯国,用以藩屏天子,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形成了周统治的基本骨架,奠定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③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通过分封宗亲功臣,并辅之以天子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使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使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