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610新闻传播实务之新闻理论新编内部冲刺班模拟题4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更正与答辩原则
【答案】更正与答辩原则是新闻职业规范的内容之一。更正, 是指新闻报道中具体事项的交代出现失实, 相关人有权要求传媒作出更正, 传媒自身也有责任在发现差错时主动更正。答辩(又译为答复), 是指被新闻报道提及的相关人, 有权对报道内容的公正性或全面性进行答辩。对于相关人, 这是一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利; 对于传媒和记者编辑, 主动更正和允许相关人更正与答辩, 则是遵循职业规范的问题。
2. 宣传
【答案】宣传是指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 以影响人们的思想, 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宣传作为一个传播过程, 共由七个环节组成:①宣传者一一谁来宣传(Who ); ②被宣传者一一向谁作宣传(Whom ); ③宣传内容一一宣传什么CWhat}; ④宣传场合一一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什么样的地方作宣传(Where ; ⑤宣传时机一一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时机作宣传(WhaW ; ⑨宣传动机一一为什么要宣传、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Why ); ⑦宣传方法一一怎样宣传(How 。上述七个环节, 总称6W1H 。这七个环节也就是决定宣传效益的七个因素。
3. 媒介教育
【答案】媒介教育是指有关媒介知识、素养及运用技能和方法的教育。通常这种教育是包括在新闻教育之中, 由新闻院校向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实施的, 因此, 毫无疑问它应当属于新闻教育的组成部分。
4. 大清报律
【答案】《大清报律》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新闻法, 颁布于1908年3月14日。《大清报律》的主要内容是二①确定了开办报馆、发行报纸, 须呈报备案并缴纳保押费的制度; ②规定了报纸发行人、编辑人及印刷人的任职资格; ③规定了各类报纸于发行前须送交官署接受“查核”的制度; ④规定了报
纸失实报道的处理办法; ⑤规定了报道司法新闻、外交新闻、军事新闻及“谕旨章奏”的管理办法; ⑥规定了报纸禁止刊载的内容; ⑦规定了报刊发行人和编辑人的职业道德守则; ⑧规定了报纸相关作品版权的保护办法; ⑨规定了违犯本律的具体罚则。《大清报律》同旧法制相比, 具有了更多的资产阶级法律的色彩, 具有明显进步的意义。但就其本质而言, 其精神实质仍然是封建专制主义的, 它旨在控制言论, 而并不是为了赋予人民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权利。
5. 新闻特写
【答案】新闻特写是指对新闻事件、人物活动和场景中富有特征的局部, 作细致描绘和再现的报道形式。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 ‘已抓住新闻事件中一个富有特征的片断, 或一位新闻人物活动的片断, 采用文学笔法加以细致地描绘, 使读者身临其境, 如见其人, 从而获得具体的印象。亲切、具体、形象, 是新闻特写的长处。它的形象化表现, 既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情感效果, 又有诱发联想的力量。特写以细致的笔触描绘局部, 要求选材高度集中, 富于特点, 切忌贪大求全。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 对事物作动态描写和立体再现, 力求给人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
6. “新新闻主义”
【答案】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新新闻主义” 二、简答题 7. 新闻媒介受众有哪些特征? 【答案】与其他传播方式(如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相比较, 新闻媒介受众表现出某些独有的特征。 (1)广泛性 广泛性是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新闻媒介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从广义上讲, 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是新闻媒介现实或潜在的受众群, 无论种族、性别、年龄、职业, 这时他们都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一一新闻媒介的受众。新闻传播的广泛也使受众超越了地域的间隔, 在相同或相近的时间里, 聚合为传媒信息的接受者。 (2)混杂性 也正因为新闻媒介受众成员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 就相应造就了受众群体成员的混杂性特征。他们在同为传媒受众这一点上是同一的, 但他们彼此之间又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个体差异, 如身份、地位的悬殊, 贫富的差别, 文化教育程度、价值观念的不同等, 可谓千差万别。这种混杂必然相应造成他们的各自兴趣爱好和信息需求的丰富、多样。这既给新闻媒介满足受众需要带来了相当的难度, 但同时也为新闻传媒发展的多样性奠定了受众基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