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610新闻传播实务之新闻理论新编内部冲刺班模拟题2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知情权与隐私权

【答案】知情权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 具体可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 是保障权利人对其他的信息空间进行介入; 而隐私权则防止他人侵入自己的私人领域, 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包括媒介在内的公民知情权并不是无限的, 在涉及国家安全、国防机密、公民隐私等方面, 各国都有较翔实的法律限定。从总的趋势看, 知情权在社会公共领域内的范围和强度都呈扩大和加强之势。它也成为当今媒介受众权利中最重要的一环。

2. 使用与满足

【答案】这是以“受众”为中心, 从受众利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否满足来衡量媒介效果的理论。它与从传播者的角度研究理论的国完全不同。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 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 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包括解闷消愁、人际关系、确认自我和监视环境。

3. 民生新闻

【答案】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 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是其根本和核心。由此推及, 与民众生活密切相联系的医疗卫生、工作就业、住房条件、居住环境等都是其关注内容。比起社会新闻, 在关注民众上民生新闻更进一步。此类题材忌讳虚假材料, 真实的画面, 文字, 才能真正体现“民生”。在现代社会中, 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 而民生之本, 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 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 “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 于是, 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

4. 舆论监督

【答案】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 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 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 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5. 新闻道德

【答案】新闻道德, 是职业道德体系中的一种, 是新闻职业道德的简称。新闻道德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概念, 反映的是主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遵循的各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 拥有的道德观念、道德品性等的总和。新闻职业道德, 是指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 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新闻道德, 是指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业的行业道德。新闻从业人员或者大众传媒自身, 遵循一般的社会公德(新闻职业道德与一般的社会公德联系较为密切)和本行业的专业标准, 对其重要行为进行理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6. 通讯

【答案】通讯是指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是我国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文体。目前人们所称的“通讯”其实己经逐步演变为一种集合概念, 一种广义的名称, 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或深度型)新闻体裁的总称。通讯作为新闻报道有其内在定规定性:第一要真实; 第二有时效性; 第三, 所报道的事实必须具有新闻价值。

二、简答题

7. 公正报道的内容和要求分别是什么?

【答案】公正报道的内容和要求具体分析如下:

(1)公正报道原则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新闻媒介应为受众提供全面的新闻信息和平等地选择和使用媒介的机会。

②新闻媒介应为新闻事件所涉及的矛盾双方(或多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机会。

③报道者在报道新闻时对新闻事实和新闻事件所涉及的矛盾双方(或多方)要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

④报道者不应当随意发表影响某个人或某个机构的名誉或道德品质的非官方的指责和控告, 而又不给被控告者以知晓和申辩的机会。

⑤报道者对自己在报道中出现的差错和失误, 应当迅速、认真地做出改正并致歉, 以示对社会与公众负责。

(2)公正报道原则的要求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①全面反映和报道事物, 向受众提供能够把握事物全貌的信息。

②充分反映民情民意, 为广大公众提供思想论坛和舆论阵地。③为争议双方提供平等的利用媒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