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610新闻传播实务之新闻理论新编强化班模拟试题2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延缓性新闻

【答案】延缓性新闻是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例如, 天气渐渐热起来了, 物价在慢慢降低, 青少年的平均体重逐步增加等。它很难有明确时间, 往往只能以“近来”、“最近”、“近日”之类模糊词汇来写出时间的概述。

2. 大众媒介信息

【答案】大众媒介信息是指通过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 大众媒介信息从属于一般的信息范畴, 具有一般信息的共同特征:共享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等。

大众媒介信息,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和研究需要可分为各种不同的种类。(1)依据信息的内容特征, 可以将传播中的信息分为:政治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教育信息、体育信息、科技信息等。(2)依据信息的活动状态, 可以将进入媒介的信息分为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3)依据符号的载体特点, 可以将媒介信息分为文字信息、声音信息、图像信息。(4)从研究的口的和需要看, 如果要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地方特色和报道范围, 可以把所传播的信息分为:地方信息、外地信息、中央信息、国际信息。(5)倘若要分析新闻媒介如何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则可以将其中的信息分为批评性信息息与非批评性信息。(6)假如要研究大众媒介如何贯彻“以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情况, 则又可以将所传播的信息分为:积极消息、消极信息、中性信息。

3. 受众定位

【答案】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是指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 解决向谁传播、为谁服务的问题。主要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媒体的各个分设栏目、频道等方面的特定受众定位两部分内容。受众定位的总体指导原则是宽窄适度, 范围适中。媒介清晰、准确的受众定位是有着认真、细致的筹划、设计过程, 最关键的步骤是在正确的定位原则指导下确定核心受众群。

4. 自发作用方式

【答案】自发作用的核心含义是, 不管新闻传播主体、收受主体是否意识到新闻传播规律的存在和

作用, 是否自觉按照新闻传播规律进行新闻传受活动, 他们的行为都要受到新闻传播规律的支配。只要有新闻传播活动存在, 就有新闻传播规律存在, 就有自发的作用存在。

5. 舆论监督

【答案】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 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 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 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6. 突发性新闻

【答案】突发性新闻是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例如, 突然发生的灾难(空难、火灾、车祸等等), 突然爆发的战争, 突然生变的政局, 不期而至的天灾(地震、海啸、暴风), 等等。这类新闻常常是新闻媒介的主角。它有明确的发生时间。

二、简答题

7. 导致新闻侵害名誉权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案】导致新闻侵害名誉权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报道失实

报纸、刊物、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没有事实根据或与事实基本不符, 从而造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犯, 这在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案例中占绝大多数。近几年发生的多起轰动社会的新闻官司, 有些是因为报道中出现不实之词或不实之事, 严重地侵犯原告的人格和尊严而引起的。

(2)侮辱诽谤

利用新闻报道捏造或传播谎言, 损害他人人格、贬低他人名誉的, 一般视为侮辱诽谤行为。

(3)不公正评价

这是指报道内容所反映的事实即使是客观存在的, 由于作者的主观评价不客观、不公正, 甚至是错误的, 从而构成侵权。

(4)揭人隐私

隐私是指公民对自己私生活中不愿为他人知晓, 或不便于公开的个人秘密, 如思想秘密、生理秘密、财产秘密等。在民事活动方面, 由于扩散、宣扬他人隐私会损害他人的名誉, 因此应当承担民事法律责任。隐私权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合法权益, 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 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法律常识。

8. 简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

【答案】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两种新闻事业分别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