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39新闻学理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大公报》是什么时候由谁在创办的? 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后提出了什么办报方针? 《大公报》什么时候与国民党决裂?
【答案】(1)《大公报》的创办人:英敛之
(2)《大公报》的创办时间:1902年创办于天津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①英敛之主持阶段创办初期,是一份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②王邓隆接办阶段之后,变成一份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后来由
③由新记公司接办阶段,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莺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④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阶段。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己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2)《大公报》的“四不”方针是指《大公报》“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1926年,由新记公司接办的《大公报》在天津创刊。复刊号发表《本社同仁之志趣》一文,提出了“四不”方针:
①“不党”,指“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 其害国者,纠弹之”。
②“不卖”,指“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
③“不私”,指“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外,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④“不盲”,指不“随声附和”、不“评低激烈,昧于事实”,以此形成它的特色。“四不”方针体现该报追求的新闻客观、经济独立、言论公允、服务公众的报业精神。
(3)大公报与国民党决裂
《大公报》曾一度支持过国民党的内战政策,1948年后因立场有所改变受到当局迫害,重庆版一度被强行接收。
①“九一八”事变以前,《大公报》的政治立场经历开始的自由主义立场,到公开发社评表示拥护与赞助国民政府建设,是因为自清末以来,国内缺乏真正能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权威。权威的真空状态延续了军阀之间的棍战和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国民政府以自身军事、三民主义和经济的优势,使得《大公报》对其抱以统一希望,并希望国民政府通过政治、经济、司法、军事、外交诸方面的改革,增前自身的权威。
②“九一八”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迫切需要有能力的领袖,能整合全国的精神和物质力量以一致抗日。蒋介石以其政治、军事和三民主义标榜的优势成为“领袖权威”。《大公报》的政治立场转向支持以蒋介石为国家政治中心。
③七七事变后,天津、上海相继陷落。《大公报》力主抗战,表示“一不投降,二不受辱”,天津版、上海版分别于1937年8月5日、12月14日停刊。张季莺曾以中共党员身份先后到香港,做争取王芸生转变对国民党立场的工作,逐步解除王芸生对共产党的疑虑,经过他们的共同努力,香港《大公报》的立场逐步转变,和国民党反动派决裂。
2. 如何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整合社会功能?
【答案】社会分工是现代社会整合机制的关键,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来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现代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使得社会需要一种在全社会范围之内交流与沟通的整合工具。大众媒介传播的大众化特征,使得它成为社会整合的最佳工具之一。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整合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提供全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
大众传媒的优势在于传播的广泛性和无所不在的渗透力。大众媒介不仅可以传播主流价值观念,使之达到全社会的共享,还可以利用媒介运作,构建出某些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并将其纳入主流价值观念的范畴。
(2)协调社会各个利益集团以求平衡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大众媒介是“社会公器”,各个利益集团都有权使用媒介为自身的利益服务,包括知晓权、表达权等。
总的来看,一方面媒介的产生和发展受制于整个社会系统; 另一方面,媒介作为社会总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与社会各系统的互动中,又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而当代社会己进入信息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已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的开发和使用。媒介作为社会主要信息系统,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渗透也更加深入了。
3. 当前中国新闻改革有哪些基本特点?
【答案】当前中国新闻改革有四个鲜明的基本特点:
(1)从自发走向自觉—中央掌握改革主导权
从1978年底到1999年的20余年间,中国新闻改革在整体上是自下而上进行的。这种自下而上的改革,从微观上看是一种自觉行为,但从整体上看却是自发的。自发的改革越到后来越显示出其先天不足。改革往往是零碎而缺乏系统性; 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整体性; 往往是
单兵突进,缺乏全面性。
新世纪之初,中央及中央主管部门已经站到了新闻改革的前台,掌控新闻改革的主导权。新闻改革由自发走始从“发号施令”者向服务者转化。
②受者的角色转化:受众开始被认为是新闻信息理所当然的“消费者”,享有知晓新闻信息的权利。
③媒介风格的转化:传统的党报风格政治宣传味较浓; 而媒介把视角转向受众时,媒介品种多元化,出现了适应受众不同口味的新闻,尤其是晚报、都市报以及信息类报纸,不仅带给受众有关新闻信息、娱乐、消遣等多方面的需求,而且这些需求反过来刺激了媒介多元化风格的形成。
(4)受众兴趣—从雅俗共赏走向雅俗分赏
①受众的分化:受众从大众化向小众化方向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媒体市场化程度加深,受众被细化为小型的群体。从而实现了雅俗共赏向雅俗分赏的过渡。
②媒体的分化:媒体从单一性向多元性过渡
雅俗共赏向雅俗分赏的过渡,还表现在媒体的变化之中。即媒体依据受众分化的走势,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受众的兴趣越来越影响媒体的运作。
单一的政党报向党报、人众化报纸并存的格局转化; 最明显的变化在于出现了高级严肃性媒体与生活大众化媒体的分化; 受众分化现象也决定了媒体从传统的巨型走向小型。
(5)媒体运作—从单一媒体走向媒体融合
进入新世纪,几乎所有媒体都向多媒体方向努力,纷纷建立网站。与媒体融合相适应,在新闻报道上,也逐步向融合新闻方向推进。各媒体利用网络,推出文字、视频、音频、图片等全方位、立体式的新闻。
(6)新闻理念—从新闻学走向大众传播学
传统新闻学存在着开设课程老、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缺少定量、研究范围窄等弊病。传统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己不足以应付媒介日新月异的发展,新闻理论自身必须进行改革。尤其是面向21世纪,新闻学需要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吸取大众传播学的养分,转化为自身的机能,才能担当为实践引路的艰巨任务。
因此,新闻学需要吸收大众传播学的核心内容—受众理论,把它作为学科框架内的重头戏,加以深入研究。新闻学需要吸收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
4. 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
【答案】在我国,新闻与传播教育是一体的,但在西方传播学和新闻学有所分离,各自有不同的学科重点与研究对象。
新闻学曾是传播学的前身与源头之一,而传播学一旦形成独立的学科以后,与新闻学形成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关系。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基本分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不同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信息和新闻事业的特点和规律、新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和作用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