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9新闻史论之外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互联网络的问题和管理措施。
【答案】(1)网络传播现存的问题
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带来某些负面后果,最为突出的有:
①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在没有检查控制的情况下在网上传播信息,因而为有害信息的传播带来极大的方便。
特别在一些非正规的网站、网页或个人传播活动中,各种信息泥沙俱下,良芳混杂。这些都严重污染着社会风气,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为不利。
②网络传播具有很强的自由度,发布的言论不易查究责任,因而很容易出现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
网络服务商为了管理或个性化服务的需要,一般都要求消费者登记自己的有关情况,这里也往往存在收集和使用不当的问题,造成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③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上行为不像现实世界中那样可触可摸、有据可查,因而也为某些刑事犯罪带来了可乘之机。
(2)对网络传播的管理措施
①美国
1978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就率先通过了《佛罗里达计算机犯罪法》。该法规涉及了侵犯知识产权、侵犯计算机装置和设备、侵犯计算机用户权益等问题,并作出了种种规定。随后,美国共有47个州相继颁布了计算机犯罪法。
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禁止利用电子计算机犯罪法》。1987年,国会批准成立国家计算机安全技术中心,并制定了《计算机安全法》。
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要求,色情邮件须加标注,使得用户可以不打开邮件直接将邮件删除; 因特网接入服务提供商可以起诉滥发垃圾邮件者,并提出索赔要求。
2000年4月美国贸易委员会制定《儿童网上保护法》。该法规定商业网站收集年龄在13岁以下少年的个人信息以及这些未成年人进入网上聊天室时必须得到其父母的同意。
②德国
在德国,政府明确表示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色情和宣扬新纳粹思想的场所,强调要防止互联网络受到“污染”,要求经营联网业务的企业承担义务,使青少年免受不良信息的危害。
1997年8月,德国制定的《信息和通讯服务法》正式实施。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对互联网空间的行为实施全面的法律规范的专门立法,法案确立了传播自由和责任并重的原则。
③英国
英国在1996年以前主要依据《黄色出版物法》、《青少年保护法》、《录像制品法》、《禁止泛用电脑法》和《刑事司法与公共秩序修正法》来惩处利用电脑和互联网络进行犯罪的行为。1996年9月23日,英国政府颁布了第一个网络监管行业性法规《3R 安全规则》。
④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在1996年3月颁布了有关网络的管理条例,要求提供联网服务的公司对进入网络的信息内容进行监督,以防止传播色情和容易引发宗教及政治动荡的信息。1996年7月,新加坡广播管理局依法对互联网络实行管制,宣布实施分类许可证制度。
⑤韩国
在韩国,为了加强对信息通信网的管理,政府的情报通信部2001年出台了《关于保护个人信息和确立健全的信息通信秩序》的法规。
⑤国际1996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互联网有害和违法信息通信》和《在新的电子信息服务环境中保护未成年人和人的尊严》绿皮书。
从1998年起,泛欧组织欧洲委员会决定由欧洲犯罪问题委员会下属的网络空间犯罪专家委员会负责起草《网络犯罪公约》草案,美国也参与了起草。这是国际社会第一个正在草拟的有关计算机系统、网络或数据的犯罪行为的多边协定。
2. 在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新闻新秩序之争中,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主张?
【答案】(1)建立世界新闻传播秩序论争的起始与发展
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新的世界新闻传播秩序的论争,从其自身的演进历程来看,可以1976年为界,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①论争的第一个阶段
1968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大众传播媒介和国际了解”讨论会上,首次提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新闻和信息传播的不均衡和不平等问题。197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大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问题。1973年,第四届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讨论经济合作纲领时,也把新闻传播问题提了出来。197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与发达国家的代表进行了交锋。1976年3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不结盟国家交流问题讨论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建立“国际新闻新秩序”的口号。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第19届大会,指示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根据技术的新发展以及近年来国际关系发展的深度和广度,研究当代社会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全部问题。会后组成“国际交流间题研究委员会”。论争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②论争的第二个阶段
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0届大会通过《关于大众传播工具为加强和平与国际了解,为促进人权以及为反对种族歧视、种族隔离和反对煽动战争作贡献的基本原则宣言》。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1届大会讨论新闻交流和记者自由权利问题。“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主席肖恩·麦克布赖德提出详细的调查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交流与社会今天和明天》。1981年,二十多个发达国家的代表在法国召开会议,通过“塔鲁瓦宣言”。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讨论并制定了1985-1989年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的中期计划。1985年,美国退出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同年底,英国也退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英两国的退出,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临空前的财政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的进程。1987年6月,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召开的不结盟国家新闻部长会议通过了《哈拉雷宣言》,呼吁不结盟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在传播领域的合作,推动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斗争。
(2)论争的实质
当今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的论争,实质在于:反对国际新闻垄断与控制,反对文化侵略与渗透,维护国家主权与独立,维护民族传统文化,保障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非殖民地运动即反帝、反殖民斗争的继续和深入,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领域反对少数西方控制斗争的继续和深入。
3. 简述爱德华·默罗的记者生涯。
【答案】爱德华·默罗(EdwardR.Murrow )是美国广播记者的一代宗师。无论是美国广播史还是世界广播史,默罗都是一位关键人物。在他之前,广播记者默默无闻,被新闻界视为不屑一顾的小字辈; 而从默罗开始,广播记者开始昂然登上新闻界的大雅之堂。正是从默罗身上,人们认识到广播新闻的价值,看到了广播记者的尊严。所以,默罗一直被美国广播新闻界奉为一代宗师。
(1)1935年,默罗加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实现了自己的夙愿一一做一名广播记者。从此默罗的名字,几乎一直都同CBS 连在一起。二战既造就出一批著名的军事将领,同时也锻炼出许多杰出的广播记者。在二战中涌现的广播明星中,默罗是最耀眼夺目的一颗,而报道二战也成为默罗毕生事业中最光彩照人的篇章。
(2)1937年,希特勒日益加紧扩军备战,欧洲局势更趋紧张,战争已迫在眉睫,一触即发。默罗受命担任CBs 的欧洲记者站负责人,时年29岁。目光敏锐、具有远见的默罗一到欧洲,就立即预感到战争即将全面爆发。在报道维也纳事变的过程中,默罗始终保持冷静、克制的态度,形成别具一格的默罗风格。这次报道被视为广播史上的第一次“新闻联播”,默罗初试锋芒,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默罗最叫响的节目,还是他在不列颠之战中从伦敦发出的一系列现场报道。默罗的第一篇“这里一一是伦敦”的现场报道,是站在BBC 的大楼上播出的。默罗的这一系列以“这里一一是伦敦”开头的现场报道,不但生动描绘出炮声隆降、烈火熊熊的战争场景,而且充满庄严与自信。他的报道在为美国听众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战火体验时,自然促使隔岸观火的美国逐渐领悟到这场战争的实质,进而扭转了许多美国人的看法。所以,这些报道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它的历史功绩也是不会磨灭的。(4)1947年,默罗重操旧业,干起广播记者的本行,每天晚上为CBS 播报新闻。由于他在伦敦的报道给人印象深刻,于是便沿用听众耳熟能详的“这里一一是伦敦”句式,将它稍加改动,变成“这里一一是新闻”(Thisisthenews ,作为每晚广播的开始语。
(5)1951年,CBS 开办了一个电视纪录片节目《现在请看》CSee1tNow ),由默罗与其制片人弗兰德利主持。默罗的崇高声望及其《现在请看》的精彩报道,开创了电视新闻的时代。因此,默罗不仅被奉为广播记者的一代宗师,同时也被誉为电视新闻的杰出先驱。《时代》周刊的一篇封面报道,甚至把他描绘成圣徒。